所有的疾病都是身心疾病。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在最早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就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对于“内因致病”和“修心去病”最早的描述。
在《素问 刺法论》,黄帝又问流行性疫病。他说“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对此的回答是:“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可见不仅对于个体性的常见疾病,哪怕对于大多数人都会感染的流行性疫病,只要“正气存内”,就可以有效预防和对治。
那么什么样的因素会导致“内心正气”的偏离呢?《大学》里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里把七情六欲和人的身心疾病对应起来,提出了我们常听到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这些“不平”的心理情绪对于身体的损伤。
而《素问 平人气象论》更明白指出,“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人者,不病也”。
中医叫健康之人为“平人”,而平人就是阴阳平衡之人,没有太过与不及。
然而从小到大,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必然经历各种各样让我们内心不能平静的事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经历了各种情绪起伏,并在各种固有的、自知或不自知的情绪模式和偏颇的信念模式中。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内在因素都会导致我们的身心失衡,最终反映在我们的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中。
而现代西方的身心健康研究也证明了我们祖先的智慧。身体,就是我们心灵的显示器。身体的疾病,不仅是因为内心的失衡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内心的调整而治愈。
而心平健康学正是建立在中医的“内因致病”为理论基础,通过特定的方法,找到内因,调整内因以达到治愈疾病、身心的平衡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我疗愈、疗愈他人的方法。
心平健康学 :
心平健康学是王中平老师从1986年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研究和实践,发现和总结各种身体症状和心理不平衡相对应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调解和祛除不平衡身体症状,以达到身心同时健康的学问。这个学问体系以中国古老医学经典为其理论基础,以自然力(事物运行发展的法则,简称自然力)为核心,平衡论为主导。
对于身体的不适,运用心平健康学的方法,可以找到“不平”所在。这种不平包括情绪、感受、认知、内心的想象、活动和用力、外在的语言、行为等多方面。
比如生活中日积月累的不平的情绪、感受会变化成身体上不平衡的感觉;
内心中使的力、用的劲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俗话叫用力过猛);
而不辩证、不中正的认知会导致疾病的不同性质;
假设、想象中的各种不平心会影响到我们的神经系统
而当我们把“内因”,也就是不平衡的心理,通过特定的方法、技术调整为平衡,心在“ 平静、平衡、平等 ”的状态下,身体就会转为健康和谐,这就是“ 病由心解 ”。
1、第一期公开课:如何运用心平健康学在疫情下守护好我们的心,保持身心平衡
2、第二期公开课:中医十二官之肝-春季疏肝养心
3、第三期公开课:关爱女性健康-子宫,乳房专题
4、第四期公开课:中医十二官之胆
张彦方
张彦方:硕士,心理咨询师;心平健康学初级班、综合中级班、女性健康专项中级班、亲子关系专项中级班讲师,并教授脏腑研究型课程,经典研读课程(中庸、道德经),断食课程,耐寒、耐热课程,物质平衡课程。
2017年初教授心平健康学系列课程,累积课时2000小时以上,个案咨询5000小时以上,主要擅长通过调整不平衡的情绪、感受、认知来改善躯体症状,尤其在女性因为情绪、感受等不平衡心理所导致的乳腺增生、卵巢囊肿、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上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在改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方面有较多成功案例。
线上授课:
咨询请添加李老师微信:cd1351814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