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从女孩到女人:恢复野性本能|女性自我疗愈与成长之路

(2023-11-30 09:39:39)
作者:杨晞Vera
编辑/玫瑰 封面/书君 图片/网络


作者的话:

关于“我是谁”,是所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避开的主题。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无法解答的问题:我想要什么?对我来说什么最重要?我的方向在哪里……当无法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时,会导致各种或者严重畸形,或者隐微难辨的痛苦。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播客“得意忘形”的线下见面会,在问答环节,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提问者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引发的。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我找不到一个想要成为的人。”

我在心里默默回答:“这就对了。”因为我们并不需要成为任何一个他者,我们的使命是成为自己。


找回未被驯化的自我




成为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剥离自身已被驯化的部分。

有数千年之久,女性被驯化为要取悦他人,在面对他人时必须无所不是。以至于女性不经思考就以成为他人欲望的对象作为自身目标,为了外表的吸引力而牺牲了身体的健康和自我的真实。

严厉的家教、优异的成绩、体面的工作、顺从权威、不做出格的事的女孩或女人才被视为是“好”的。即便在当今社会,这样被圈养在无形牢笼中的女性远比想象得要多。

找到并恢复自身未驯化的真实自我与自然的灵魂形式,是一切的解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跟随内在天然的原始野性——从圈养恢复为野生。

这里的“野性”并非现代人直观的想象:豹纹紧身衣、性感暴露、不受控制、张牙舞爪。野性是指女性自身不被定义的灵魂本质,是一种属于阴性本能的天性:敏锐的直觉与感知力、了解事物何时升起、何时消失;知道何时要离去、何时当留下。

这种本能天性是女性永恒的内在看守者、一位先知、一篇神谕、一种灵感、一位创造者、一个倾听者,是与无以言传的灵魂深处的紧密联结。

失而复得的原始野性




当没有与内在野性联结时,女人就无从聆听灵魂的话语,或跟随自己生命的律动。没有她,女人的心灵之眼就像被一只阴暗的手遮蔽,大半岁月在麻木与无聊或白日梦中度过。没有她,女人会失去灵魂的立足点。没有她,她们忘记此生的目的,只知道苟且而活,却不知有所坚持。没有她,她们深陷危机却不知发声呼救。

当一个女人被阻绝在其真实自我之外时,她只得听命于主流文化、头脑思维或他人告诉她的应该怎么做。

一旦我们发现内在野性的踪迹,便需要穷追不舍,离开教室或公司、离开爱情关系、清扫全心、翻开新的一页、坚持了断、打破成规、停止常规世界的运转。当与内在的野性灵魂重新联结后,女性的创造力将会彻底被释放,她的爱情变得有意义、有深度而健康,她的性生理循环、工作和生活都将得以重建。

寻回自己野性灵魂的第一步,就是烧毁所有从前被规训过的条条框框。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一切,我还剩下些什么?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残破的骨骸,看似毫无价值与用处,但你需要一片片将自己破碎且仅存的部分收集起来。

图片

母亲的女儿




作为一个女性,我们最初的身份认同无疑来自于母亲情结。

大母神的人类集体原型并非近代文明中圣母玛利亚或者观音、妈祖那样仅具慈悲与关怀的面向,在更早期人类原始部落的文明中,大母神有着集崇高光明与狂野黑暗于一身的特质,她创造生命也吞噬生命,她孕育也杀戮。

这种狂野黑暗的女性原型在印度文化的卡利女神的形象中被体现出来,她所刻画的是纯粹原初的女性情绪反应,具有毁灭性的暴怒与一切负面的情感能量。只有将光明与黑暗整合起来,才能表达完整的女性原则。

所以每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正向或负向的母亲情结。

· 正向的母亲情结是指母亲在养育她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让她体验到被爱、被理解、被接纳与关爱;

· 负向的母亲情结则正相反,大部分时候她体验到拒绝、不被关注,以及母亲自身无法处理以至于加诸在她身上的歇斯底里的负面情绪。

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被正向的母亲抚养大的女孩,倾向于更加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她会习惯于照顾他人,铺床单、做饭、料理家务,甚至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小孩。

这会造成相同形式生活的延续,背后是带着每件事都进行得很平顺而生命会一直延续下去的想法。但这种情形有阻碍女儿发展自身真实性的缺点,她所延续的是正向女性人物的类型,而不是一个个别的人,也不能了解自己和母亲有什么特别的差异。

而负向的母亲情结则会带来更多麻烦,这些“不够好”的母亲通常自己就有着明显的情感创伤、不健康的自恋或怨恨。

图片

而所有邪恶的来源以及女性生命中出差错的事,几乎都是因为无法处理和克服受伤的情感,因为受伤的情感给女性的攻击性与恨意开了一扇门——她会被自己的沮丧与愤怒所控制。然后这种未经处理的创伤自然会传递到女儿身上,如果女性想要找回自我的真实,就需要问自己:“我在哪里感到失望或情感受伤而自己没有觉察到?”

如果你可以回到原来受伤之处去处理它,被负面情绪俘获就会停止。

那些没有受到母亲足够关注的女性显得特别敏感,又经常觉得受到忽视,这种受忽略的女性会表现出过度的愤怒是非常原型的反应——她是自动化的,但却鲜少具有自我觉知。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自尊,就不需要被伤害。如果一个男人忽视一个女人,在她面前追求其他女性,她只会觉得他没有品位。她对自己很确定,因此这种举动不会惹恼她。但如果她的自尊不够,则受伤的情感和怨恨会一涌而出,她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克服自己怨怼的怒火,这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疗愈。

无论我们的母亲情结是正向还是负向,想要成为独特且真实的自己,女性都需要从心理层面与母亲“切断脐带”。

图片

母亲和女儿之间的远古认同是无意识的基础,这个基础是母女两人自性化的起始点。如果不去有意识地做出“切割”的动作,这种绑在一起又界线不清的恶劣生长趋势将会使两个人都被无意识的命运模板控制,而无法发展出清晰独立的自我意识。

这个过程需要女性付出极大的心智觉醒的努力,才能将彼此在心理层面分割开来,而只有在分开之后才可以各自对自己的人格变得完全觉知。这个部分在荣格的《英雄与母亲》中有更加详尽的描述。

男人的女人




女人之所以为女人是因为有男人的存在,这种二元一体的概念中,对立的两极都无法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就像善与恶,光与暗。也正因如此,女性的自我认同会极大地受到男性对其投射与期待的影响。所以自然地,在一个女性未经历意识觉醒之前,她通常会无意识地扮演男人心中的女人——美丽、性感、可爱、温柔……

两性之间的爱与亲密关系的出发点在于个人对自己本身异性人格部分的爱,即心灵内在对立面的和谐。男人内在的女性人格被称为“阿尼玛”“阿尼玛”是男人心中的理想化女神,是完美永恒的原型意象,但她与真实的女人相去甚远。

在人格形成之初,我们都由外界对我们的反应来确立模糊的自我意识,当我们从母亲的女儿走到父亲的女儿时,我们接触到了男性的阿尼玛。当女孩用一种撒娇的语气叫“爸~爸~”时,父亲就会满足她的需求。女性就是这样经由调试自己而学会如何使用男性的阿尼玛。

图片

通常在女性性成熟的早期,女性只是单纯地扮演着自己中意男性所暗示给她的角色而已,只有透过男人对她的反应,她才会觉察到自己的女性人格。

像这样落入阿尼玛原型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擅长用性魅力或满足男性的自恋需求在暗中操控对方以满足自身,而这通常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她自己未必有觉知。将自身当做欲望对象的女性通常缺乏一种清晰的自我意识,一种明确的自我同一性。

在这个阶段,女性需要向自己提的问题是:“我要成为欲望的主体,还是欲望的对象?”就像美剧《杀死伊芙》中的一段称述:“重点不是别人怎么看我,而是我怎么看他们。”

将真实的女性特质与男人的阿尼玛分开是很困难的。在意识觉醒初期,真实的女人对于她的存在、她的本质、她是什么、或者她可以成为什么并不确定。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女强人、男人婆,这样的女性通常有着负面的父亲情结,因为没有得到过足够好的父爱,她们会无意识地拒绝扮演男人心中的女人。

但这么做的代价就是与自身内在的阴性气质断连,而被阿尼姆斯(女性内在的男性人格)俘获。她们雷厉风行、独当一面,但却缺乏自然的女性气质,并且通常不善于表达和体察自己的情感,从而在建立亲密关系方面受阻。

当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陷入这两极中的任何一边,都会成为通向真实自我的障碍。那些过于女性化的女人通常非常依赖关系,而那些过于男性化的女人又过于强硬。生理性别是不可更改的,而心理性别却有伸缩变化的空间。在同一个人的不同生命时期,性别意识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图片

弗吉尼亚·伍尔夫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活着必然兼有雌雄两性的属性;纯粹单一的男性特质或女性气质意味着死亡……因为用意识的偏见刻画出的任何事物都注定没有生命,注定要衰亡枯死。男女之间要成就生命创造的活动,彼此心灵内一定要发生某种交互感应,阴阳双方必然要达成某种沟通契合。”

女孩在成为女人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真切体验自己心灵的异性情结。女性如果想要找到自己失去了的心和灵魂,她必须关注自己内在的“他性”,即异于自己性别身份的另一种性别能量。每个女人都需要找回不被性别定义的那部分自己,拓展并实现自己的潜能,同时这也会让一个女性的人性体验成为她自身。

最终,“雌雄同体”以及成为真实且完整健康的自我,将是男女两性共同的心理成长目标。

所以,问问自己:“超越性别的那部分我,是谁?”

与直觉建立联结




当我们将自我从母亲的女儿、父亲的女儿、男人的女人中剥离之后,到了与自己内心的声音建立联结的时刻。这是专属于女性的天赋礼物,她是你内在的野性本能和对于生命根本的信心。有了她,你将有能力安住于自我的核心,且永不迷路。

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非线性的,每个个体的差异会让自性化的进程产生各种交错重叠。但最核心的,是你强烈的自主意愿——即渴望觉醒与找回真实自我的决心。

我们内在野性的直觉与指引像是一位巫师、炼金士和祭司,她来自我们无意识深处,是灵魂的引路人,想要让她起作用,你需要有意识地去与其建立关系。

图片

过程中,你既需要对她有敬意,但又不能将所有的权力交付于她——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需要彼此制衡。那些过于沉浸在无意识的白日梦中的人是精神病院的患者,而那些与无意识彻底失联的人是集体社会制造的机器人。

当你与无意识建立联结时,她会问你:“你来这里是因为你的自由意志还是冲动?”内在的巫师会测试你的态度,当她看到你有担当时,她就会帮助你。过程中你需要学会读取无意识象征性的语言,将混沌与模糊的内在信息转化为可以被意识理解的语言和图像。

对于女性而言,变得有觉知的过程,是指她在心中必须对自己的正面和负面反应变得清楚明白,并且知道它们在哪里,而不是制造一堆混乱或暧昧的状态,因为这通常是一些非常深层问题的表象。

女性经常会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好像”、“大概”、“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我也搞不懂自己”。但一个人只有很精确,阴影才无法介入,这些模糊的表面背后通常会发现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汇聚在那里。

试着让觉知通达状况的底层,然后才知道什么是什么,什么是什么造成的,而且尽可能谦虚地对其保持意识,才不会产生自以为是或笼统的陈述。这种将一切理清楚的工作是非常务实的,它需要仔细、自律以及极大的觉察,而且还必须做很长时间,而这就是走在意识觉醒之路上的女英雄的行径。

图片

下面这首诗的灵感,来自美洲原住民传说《狼女》,愿我们都能寻回自己的野性灵魂。

她在山脉与干涸的河床之间
捡寻狼的骨头
当最后一块骨头被寻得
她坐在火堆旁
开始深沉地歌唱
这时
那肋骨和腿骨开始长出肌肉和皮毛

她继续歌唱
兽躯逐渐成形

她继续歌唱
狼躯开始呼吸

她继续歌唱
狼张开了眼睛
一跃而起,奔下山谷

也许是因为奔跑的速度太快
也许是因为河流溅起的水花
也许是因为月光照进它的瞳孔

狼转眼变身成了一个放声大笑的女人
自由地奔跑并消失在地平线

若你在日落将至之时在沙漠中迷路
记得悉心聆听远方的歌声
那歌声会指引灵魂的方向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image.png


杨晞Vera

ISAR认证占星师(2017年获得)

全职心理占星师,若道COAC高阶学员(2012届)

咨询时长已达1000小时

占星咨询微信号:haloace(请注明占星咨询)

微信公众号:verandu


分享到: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