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读书会招募丨如何掌握“亢奋心”的火候?一起研读《认识平衡》吧!

(2024-05-28 10:26:28)
作者:王中平


编辑/翀子 图片/稿定设计

文章源于书籍《认识平衡》由王中平老师授权发布


最近,我们开启了心平健康学《认识平衡》的读书会,认识平衡》,是心平健康学创始人王中平老师所著。心平健康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病理之间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在这个5月,书中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是研读的内容。本期我们来预习一下本书的第六章。对读书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拉到文章末尾了解。



亢奋心




亢奋心是心平健康学自然平衡理论中反复提及的概念。什么是亢奋?亢奋是一种自我膨胀的心理,是一种过激的状态。当你感觉自己如何的时候,你的内心就已经在亢奋了。


亢奋是引起人生各种反平衡的原因所在。当某人正在激动亢奋的时候,你可以观察一下他今后会有什么样的平衡。不用着急,有时你很快可以看见结果。往往是一人亢奋,则平衡一人;一家亢奋,平衡一家;一个单位亢奋,平衡一个单位。


物极必反,一个过激的心理必然带来一个相反的平衡,世间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繁华至极,必然要走向落魄;人太亢奋了,必然会有相反的平衡。这就是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我们无论看待什么问题,都要从自然平衡的角度出发,对人对己,都是如此。


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亢奋,发生一件事来平衡你,对自然力来说是很简单的。不管这个人是谁,要平衡他,无论他有多少钱、多大的权力,都逃脱不掉自然力对人的平衡。只要存了那些信号,就会有那个相应的结果。要改变这些,就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人的一生中,因亢奋得到的平衡,会随时制约着你。小时候在学校里,所谓的好学生,由于学习好,老师、家长、他人都可能会赞扬你。这时人就免不了要亢奋,亢奋了就要有平衡。人们常常见到,有些好学生越到关键时候考试越砸,这就是亢奋之后的平衡的体现。


还有很多上学时学习特好的孩子,心态把握不住,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事业发展很不顺,究其原因,与当初的亢奋心不无关系。


实际上一个孩子的考试名次能跟他的心理素质成比例时,对孩子才是正作用,对他今后的发展有利。而现在家长教育孩子,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其实这样讲的是只有半边理。孩子的心理素质太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接受不了,家长对他的期望越高,孩子越容易出问题。


当大家都夸你、表扬你时,你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全部,自己还有不足之处。相反,只要你产生了亢奋心,忘乎所以,就已经在酝酿着危险了。如果别人都觉得你某一方面超出常态了,反平衡就要出现了。


知道了这个要领,在生活中可展宽的角度有很多。遇上困难、不顺,想一想自己在什么时候、在什么事情上激进过、亢奋过,想清楚这是在平衡自己的什么,心就会平静下来。


学习平衡论,不是就不能努力奋斗了,重要的是知道高峰之后会有低谷,甚至是灾难。当灾难来临时,能够坦然面对,用灾难来消解自己当初亢奋时的信号,来给自己扩容,当你的容量够了,后面可能就会有更大的成功。


图片


亢奋心对人生的影响




不是有本事的人就一定能成功。有本事还要心平、有容量,对事情能放得开,不把自己的本事太当回事,这时才会成功。


另一方面,你的本事还要和这个时代的需要相吻合,才能得以发挥。现在时机不对,你的本事可能还会给你带来麻烦,这时就需要把本事收起来,遇上合适的环境,再拿出来发挥。


就像天黑了怎么办?睡觉是最好的办法。要想接着干活,自己可以点盏灯,但这时要让太阳升起来是不可能的,第二天早上,太阳自然就出来了。


但是大多数有本事的人,急于发挥自己的本事,实际上就是在亢奋的状态里。当自己所谓的本事不被社会认可时,人就免不了容易激动、较劲,而较劲的结局都不好。


经常是有本事的人,被人用完再挨整。为什么呢?实际上被整是一个很正常的平衡过程,因为不整你,你会更亢奋,后边会有更大的灾难。


什么样人容易挨整?亢奋的人。挨整的人当年总在自己如何如何的亢奋状态里。人不是因为做错了才挨整,你一句话都没说错,因为你亢奋,就把那错强加在你身上。如果你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永远不会挨整。


在历史的风浪中遭受冲击的人,其实并不是坏人、出错的人,而是亢奋的人。历史上有些忠臣受迫害,现象上看是被奸臣所害,但实际上是因为亢奋。有些科学家,有了新的发现,免不了激动、亢奋,激动后让他先经受挫折,挫折过后这些东西再被世人接受。


一个人无论对世界有什么发明或贡献,心都要很快地静下来,能够适应底层的状态,这时候他发明的东西,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真理最终会融入社会,但对于发现真理的人,自然力并不会因为谁发现了什么就保护他。人受人的场控制,事物受事物的场控制,是自然发展的必然性。


其实有些病也是因亢奋吹牛才得的,自诩“我能如何如何”,让你得个病,就“不能如何”了,这就是自然平衡的结果。有人自己学了点东西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有这种心态的人,让你遇上点挫折,来回挫你的傲气,让你觉悟。


往往人走运时觉不出来,等到自然力平衡了,又垂头丧气,跑到“不及”的一边了。但有时人只有到了另一边,才有可能真正认识自己,重新找到平衡。


你要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心不要太急切。为什么有人急于帮助别人,认为自己是好心,别人反而不接受呢?因为从状态来说,你已经亢奋了,急着让对方接受,对方根本接受不了。


你亢奋的心理就导致了对方的反感。因为这时你给对方的感觉可能是,你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对方的需要。


一个人正较着劲投入地干某件事时,你跟他说平衡关系,因为他正在兴头上,所以很难听进去。一个人正在受罪呢,你却跟他说没有吉凶祸福,他可能认为你在幸灾乐祸。因此,你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也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


亢奋心不是控制不了的,知道亢奋过后有倒霉来平衡,有了这个心理准备,亢奋心是能随时调整的。等到真的遇到倒霉事时要坦然,后面就有可能重新再起运。但很多人没有这种认识,觉得任何事都应该一步比一步更好才对。其实不是这样。


人到高点就应该往下走。自然界都是这样的,人生也一样。就像中午过完了,不是再中午、更中午,而应该是到下午,到晚上,然后才是第二天早上,这是自然的法则。


知道了这个规律,到了低点你也不用紧张,你知道到了底就应该往上走了。到了最黑暗时离天亮就不远了,不至于为此而往两边都存信号。


有人问“拼搏、奋斗是否等于亢奋?”亢奋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在拼搏、奋斗中产生的不平心情有关,与所做的事情没关系。用平静的心去平静地拼搏,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既要有目标要奋斗,又要保持平静的心态。


人活得要有希望,不要有欲望;要有追求,不要有苛求。人要有理想,但目标不要设定得太高,而要与你的实际条件相符。


你把目标设定得太高了的话,必然会实现不了,这时你就要静下来分析失败的原因,把目标降低,调整心态,继续拼搏。而不是失败了就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有很多事情,当你为它生气、较劲、想不开时,应该明白这是由于你看问题只看到了某一面。如果能立体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就会增加对别人的理解,心情就可以平静下来。


假如有人骗了你,你为此生气、较劲,你自己的身体就会受伤害;如果能理解到,这是自然力对你亢奋心的一种制约,是对你进行的平衡,你就容易想开,对疾病就能起到治疗作用。身体健康了,拼搏、奋斗才有基础。


图片


做掌握火候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感觉,但这些感觉中,常常有很多是错觉。


就拿时间举例:如果你听特别喜欢、感兴趣的课,会觉得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但要是上一堂不感兴趣的课,同样的课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再拿距离举个例子:你去一个特别愿意去的地方,走一里路,你会觉得很近;但是让你去一个不想去的地方,同样一里路,你就会觉得很远。


你在干工作时,心情好,可能一点也不累;心情不好,干同样的活儿,就会感到很累,而且效果也不好。这就是错觉对人的影响。


什么是错觉呢?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里,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与事实不符了,就是错觉。如筷子放在有水的碗里,由于光的折射,我们看起来筷子是弯的,就是一种视觉错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


实际上,只要是人,就会有错觉。很多人患病的心理原因,就跟自己的错觉有关。错觉越多,病就越重,活得也越累、越痛苦。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只要带上自己的主观意识,就会产生错觉。


人们的各种感觉都来源于自己的心。你特别喜欢这个人,他说话你听着就舒服、就不觉得他话多;要是你特别烦的一个人,当你遇上他,他并没有跟你说几句话,你都觉得多。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你的错觉。人得的病和很多痛苦也是因此产生的。


通常当你觉得自己特别对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有错觉了。也许你觉得自己的感觉特别真实,但那可能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上,讲自己那半边的理,有它的偏激性和片面性。你觉得自己特别对时,其实就已经亢奋了、过度了。


人要想尽可能地减少错觉,就要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以平静的心态、辩证的观点去对待,把握好尺度、火候,不要在一个片段上较劲、找对错,要全面整体地看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活得轻松。


人的偏激性越强,错觉就越多,就越容易得病。人一激动,就看不到事物的全部,而只能看到一半了。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好人,但得的病比自己认为是坏人的人还多?因为有时好人总认为自己掌握的是真理,拿着这个真理和别人较劲。他对自己那个所谓“好”的逻辑,比坏人还偏激。坏人可能只是偏于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好人的偏激点可能更多。


但这绝不是让我们去当坏人。你只要别跟自己那些所谓的“好”较劲,你就不觉得冤了,也就少存病了。其实这些好与坏里都有你的错觉。


仔细想想,人觉得自己最正直的地方,可能正是你一生中最犯傻的地方;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可能是你一生中存病最多的地方。真正的好人是能掌握火候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在若道平台发布,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image.png



分享到: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