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玫瑰 图片/稿定设计
童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成年后的认知及生活,因为很多童年的深刻记忆会令我们发展出影响长久的自我信念,继而无意识地影响人生。一起来看看吧。
另外,如果你对占星学感兴趣,格伦老师亲授【ISAR选修丨占星原型与星图中的精神病理学】报名中,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详情哟!
儿童会从强烈的情感经历中进行不恰当的归纳。他们认为“以后一直会发生这样的事”,或“我一无是处”,因为他们的概念能力有限,经历也有限。儿童天生是自我中心的,所以会倾向于认为自己需要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负责。
如果一个3岁小孩的父母决定离婚,然后父亲搬出去了,孩子会想:“爸爸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他不爱我”,或者“爸爸离开了,因为我一团糟。”简而言之,儿童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所有事都是因为他们。
孩子对自己的照顾者有着天真的信任,所以问题就变得复杂。孩子认为,他们被对待的方式就是他们值得被对待的方式。即使这种对待是虐待性的,孩子也倾向于相信他们只值得被虐待,因为至少这样他们还有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换取其他的结果。
孩子要想感到安全,就需要相信大人都是好人,并且相信可以通过做合宜的事情来控制大人的反应。对于孩子来说,认为父母只是简单地失去控制了,他们刻薄、邪恶,自己做什么也改变不了现状,这种想法是非常恐怖的。
情绪激动的经历中所产生的信念是具有指示性的,也就是说,这些信念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规定你在未来如何行动才能获得愉悦和痛苦的最大平衡,确保获得认可,维持最佳的自尊水平。
这样的信念形成得越早,隐藏的创伤越重,就越容易变得固执。对于太阳四分土星的人来说,他早前的经历可能使他发展出严格的行为规范:要么成为最好的,要么就想都不要想。这种解决方案必然会带来一种隐含的相关信念:一个人只有变得优秀,才是有价值的。这里的优秀指的是:非同一般、完美、不怎么犯错、不会招致批评。
一开始,这个孩子习惯于期待一位至少对她有点反应的母亲,但却被一种出乎意料的照料的改变所震惊。突然,她意识到她可能会挨饿、湿透、疲劳、害怕,但是不管她如何努力去表达自己的苦痛,都没有人会来。这样的情况持续了3年。到她开始上学的时候,她心中形成的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论会是这样的:
我个人的、情感的需求是不重要的,没有人会特别关心我需要什么才能感到安全。因为别人都会忽视我的感受,所以我最好也忽略它们。不然我就会感到持续痛苦。世界上充满了冰冷的、漠不关心的人,他们一会儿爱你,一会儿拒绝你。所以不要依赖任何人。让这个世界见鬼去吧。唯一真正的安全感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
作为一个孩子,这个人形成的有关自我和世界的理论,和她的月亮配置是相符的。在3岁时,她不可能像上面这样说出自己的“故事”,但是,这却隐含在她的行为中。
如果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中暗含的这种预先假设,她就会一直持续遇到月亮-第二宫的经历,这一切看起来像是被一种她无力抵抗的外在命运所控制。可是,这种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她自己控制的,她需要保证这个世界是熟悉的,符合她个人的现实理论。
换句话来说,她的月亮四分天王星相位所展现出来的认知结构将会以自我实现的预言方式运作。她会无意识地寻求并创造相关经历,来证实她的偏见。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来证实自己的偏见,这种倾向也被称为主动认识、前馈或偏见预期。
换句话来说,人们会活跃地参与到自己的知识习得中。人们不是被动地吸收相关经历,而是去寻求预期的“具身理论”,不断地扫描环境,去获取证实预期的信息。这种信息就像食物或燃料,让理论继续“活着”。因为这些理论就是一个人本身,所以,它是活着的。
个体是一个具身的、进化的、理论的结构,是一个活着的故事,积极地吸取验证性信息的养料,以延续其存在。“反馈”指的是任何提供个体行为结果信息的体验,但是“前馈”却主动地预测那些结果,渴望它们、寻求它们,最终招致了它们。
也许月亮四分天王星的女性会无意识地相信,她所依靠的所有人最终都会翻脸不认人。这种信念如此固著,让她很难再以其他方式去看待(或者甚至是想象)自己被对待的方式。
然而,她不能完全阻止自己去渴求亲近。无意识中,她害怕自己会孤独终老,所以当她陷入感情中时,就会表现得冷漠、疏远、被动。就像被车前灯照射的鹿,她在预期灾难,她在害怕她所预期的事物,而这必然会影响她的行为。
伴侣的任何行为,即使只是有一丁点符合她的预期,比如瞥了一眼别处、迟到、关注别的事情,都会被她解读成一种证据,证明她的预期即将发生:拒绝。所以她切断自己的感情,在伴侣做出更多伤害之前,突然疏远他。
客观地来看,在了解她的预期过后,她的行为很好理解:自己在情感上依赖的人突然冰冷地中断了对自己的关怀。因为这个核心信念是她在很小的时候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它是具有适应性的。
但是,现在她对拒绝的预期太强了,已经影响了伴侣的实际情况,伴侣感觉被拒绝了。她表现得好像拒绝已经发生了,从而招致了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这被称为“投射性认同”,即在别人身上引发自己预期(投射)的行为。这不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她才是那个以冰冷的、突然的方式行动,并隔断情感的人。
她的伴侣认为她的行为非常不公平,觉得很受伤,所以他采取了防御性的回应。对于她的突然改变,伴侣感到困惑,以为她不再在乎自己。于是他抽离了,实现了她最初的预期。他的行为是对她的行为的回应,而她的行为也是对他的行为的回应(还记得吗,他向别处瞥了一眼)。
在不经意间,她让自己的恐惧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她的回应影响了他,让他的行为方式有可能符合她的预期,让她害怕的结果更可能发生。最后他体会到了拒绝的冲动,但这其实是他的防御。
因为他也有一个故事,通过他自己的行为投射出来,并导致它发生。这样的关系系统密切交织在一起。双方的故事融入彼此熟悉的模式中,经常让我们无法分辨是谁的故事先开始,不知道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若道翻译发布,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格伦·佩里
著名占星师,前ISAR董事会成员,共出版八本占星著作;心理/意识研究专业博士;占星心理学学院(Academy of AstroPsychology)的创办人;康涅狄格州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onnecticut)原型宇宙学与意识进化项目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