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深度丨宇宙全息论、共时性……占星学与科学是怎样的关系?

(2024-07-15 10:02:28)

标签:占星学 Ashley
作者:Ashley
编辑/玫瑰 封面/书君 图片/稿定设计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篇深度探讨科学与占星学的文章,内容干货满满又有趣。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也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讨论。



占星学与科学




格伦·佩里曾说过:“懂占星学和不懂占星学的人看待这个世界就仿佛是看黑白和彩色电视一样”,如此精彩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却只是少数人的天空,因为占星学一直徘徊在科学门外。

科学是近代才产生的事物,科学的特征是摆脱了纯粹哲学思辨地研究自然事物的方法,引入了观察与实验的研究方法。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前,各民族认识生命现象只是依靠哲学思辨的方法,占星学、中医学都属于此类,生命领域里未知大于已知,这类学科的奥秘远未揭示,目前无法被实验观察的方法所证实,但你不能因此认定它不“科学”。

事实上,对占星学的学习和研究越深,你对它的科学性就越发毋庸置疑。据说牛顿和哈雷曾为占星学有过分歧,哈雷(就是哈雷彗星的发现者)指责牛顿研究占星学是迷信时,牛顿对他说:“显然你没有研究过占星学,而我的确有研究过。”

作为一名理工科生,在惊叹占星学准确性的同时,我对占星学背后的科学原理一直非常感兴趣,而且深信这个科学原理一定与宇宙的本质密切相关。

关于占星学背后的科学原理,量子力学可能是大家最先想到的。
双缝干涉实验和量子纠缠至今还是一个谜,“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个理论的不统一,物理学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宇宙中的四大基本力等着新的理论来统一,这些没揭开的谜团可能正是宇宙的真相。

新的理论假说很多,直到我看到戴维·波姆(David Joseph Bohm)的宇宙全息论,才有一种真相大白的感觉。

图片


宇宙全息论




宇宙全息论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在《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一书中提出。

1982年,阿斯拜科特(Aspect)和他的小组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把基本粒子——比如说把电子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射,它们在运动的时候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同伴的运动方式,这体现在当一方受到干扰而改变运动方向时,其同伴也会同时改变方向。

这个现象的古怪之处在于,它们之间的通讯联系几乎不需要时间间隔,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因为一旦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限。

这个骇人的现象使很多物理学家着迷,他们都试图用复杂的方法来解释这个现象。戴维·玻姆抛出了一个大胆,却十分直接、简单的想法:宇宙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全息图,它的各个部份既包含于整体之中,而整体亦包含于个体之中。宇宙的各部分之间是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

全息一词最早用在激光照片里,是盖伯在1948年为改善电子显微镜像质量所提出的,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其意义在于完整的记录,而做出的三维立体摄影相片。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亮这个相片,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

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个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们把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分割成两半,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如果我们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相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来影像。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银行卡片上就有全息防伪标识,如果我们将它剪成许多碎片,每个碎片都包含原来图片的完整影像。

再延伸一下,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非常多,将一根磁棒折成几段,每个棒段的南北极特性依然不变;一面镜子碎了以后,每一面小的镜片仍然能够被当成镜子使用;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这个人全部的遗传信息,所以克隆技术才可以利用一个细胞复制出一个人来。

这与分形几何学不谋而合。分形几何学的基本思想是客观事物具有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例如,一片雪花每一局部都具有和完整雪花同样的图案,罗马椰花菜上的局部都是整体花椰菜的形状。


全息理论给玻姆带来了灵感,使他相信,基本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这样的粒子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大整体的两个部分。


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比喻,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

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

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因此普遍地说,隐缠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

图片


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
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缠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析序,而这种物质显析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缠序。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影,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波姆的量子力学理论也受到东方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的影响。

1961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妻子在公共书店翻阅书籍时,发现了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的著作 《最初与最终的自由》这本书,他的妻子看到一句话"观察者与被观物",觉得可能与量子理论有关,就指给玻姆看,玻姆看了这本书觉得很伟大。

玻姆从这位东方哲学家的著作看到观察者与被观物不可分的观点与量子理论的整体性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于是他从东方哲学家这里获得了逾越物理学去探索人类意识真谛的巨大力量。

他在书中写道:

量子理论表明:企图描述和追踪原子微粒精确细节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原子轨道的概念只有一个有限的可使用领域。在更详细的描述中,原子的行为在许多方面跟与粒子一样像波;或许最好把原子看成是一朵稍受限定的云,因为它的特殊形式依赖于包括观察工具在内的整个环境。

所以,人们不能再坚持划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一个整体实在的、结合在一起并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不可分割也不能分解的。

结合了东方整体的哲学思想,玻姆把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称为“显析序”,意思就是“展现开来的秩序”,那个更深层的“超级宇宙”称为“隐缠序”,意思就是“隐藏或折叠起来的秩序”。

他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所呈现的表象,其实就是这两个秩序间不断隐藏和展现的结果。

玻姆不仅将“隐缠序”思想用于解释我们现实世界可见的客观物质,还用来解释人类的意识。他说:“从某种意义上,意识(包括思想、情感、欲望、意志等)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的隐缠序来理解。”

他认为意识和物质应该是“隐缠序”这一基本真实在我们的“显析序”中的一种投射。他说:“更综合、更深层和更内在的现实性既不是心灵也不是肉体,而是更高维的实在,它是心灵和肉体的共同基础,从而在本性上超越了这两者。

于是,心灵和肉体都只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子总体,这意味着这种相对独立性是从高维的基础中衍生出来的;在此高维基础中,心灵和肉体最终只是一个东西。” 

玻姆的宇宙全息论与佛教“法法同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粒尘沙无不是一个世界”的宇宙观如出一辙。佛陀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宇宙万物都是幻影,缘聚缘散。

这也应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英国诗人布莱克也有类似的观点:“在一粒沙中,见到全世界;在一朵野花中,见到天堂;将无垠,握在掌中;见永恒,于一刹那。” 

玻姆说“科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描述自然,而且在于理解自然”,当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很多现象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意识与潜意识、佛教的空性、太极的阴阳、中医的精气神等等描述的实与虚、有和无、1和0,都在表达同样的宇宙本质,虚、无、0不代表不存在,只是隐背景罢了。

图片

占星学与宇宙全息论




回到占星学,占星学就是基于把宇宙作为整体来研究的一门学科,星图就是每个人出生时太阳系在当下那个空间的投影,那个当下空间也不仅仅是我们人类,还包括整个宇宙空间的事物,所以星图不仅仅可以反映人,还可以反映国家、动植物、事件等。时间作为变量,这种投影随着时间无穷无尽。

荣格说“一个特定时刻所诞生的一切都反映了那个时刻的性质”,玻姆说“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单一总体的不同投影“,没有比用星图来表达这种时空的投影更恰当不过的工具了。

宇宙全息论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方面来说,局部是整体的缩影;从时间方面来说,瞬间是永恒的缩影。 “天上如是,地下亦然”,
星图所象征的人类心灵是一个微型太阳系,反映了一个人的生命作为自主存在而开始的那一刻所出现的更大的太阳系。

格伦·佩里说星图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
 “一个人的命运,正如星图所象征的,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并扩散进入一系列缓慢展开的事件中,为灵魂的进一步成熟提供机会”。

他说:

每个星座都是一个基本的需求,每颗行星都是一种行动,而它们的角度关系(相位)在产生输出的不断演化的内在故事中构成了精神动力——冲突、防御和局部解决方案,这种输出是追求目标以满足需求的行为。这唤起了来自环境的反馈,即必须通过心灵结构重新代谢的输入。

星图的整个系统(包括环境在内)展现了组织闭合,即输出和输入构成了一个反馈回路,该回路允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长和学习。


星图就是一个不断展开、进化反馈的过程,这与玻姆宇宙有意识进化的观点如出一辙。

玻姆认为在宇宙与意识的各个显层面上,依据“差异的相似-相似的差异“法则形成种种显析序,进而呈现出各种相对稳定的显结构,但它们只在各个有限的经验域内才是真实的;在更深更广的各个隐层面上,显析序将消解于隐背景的隐缠序之中,呈现出万事万物之整体性;内涵更深的显析序将在隐背景中浮现出来,从而形成崭新的、概括力更强的显结构,然后,新的显析序必将消解于更深层的隐缠序之中。

宇宙、意识以及它们的整体,就是在这种卷入-卷出的完整运动中演化着,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占星学的预测方法里有个推进,它包含次限推进、三次限推进,分别用一天代表一年的天象、一天代表一月的天象,将出生后的一天与一个人生命中的年和月等同起来,把人生整个推进的时间压缩在对应婴儿期头3个月(二次限)和头3岁(三次限)的行进里,通俗地说,婴儿期3个月的经历或者3岁的经历可以浓缩我们一生的经历。

我们俗语里也有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刚接触占星学的人会觉得这非常奇怪,他们会问“一个小的时段怎么同一个大的时段对应起来?”用宇宙全息论的观点来看就很好理解,生命早期的宇宙天象会建立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会在更长的周期中被重复,就像分形几何学一样。

图片


正如格伦·佩里所说:

从占星学的角度来看,星图中的生命模式并不是以线性、因果、宿命的方式展开,一个事件不可阻挡地导致下一个事件。相反,它以整体的方式展开,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时间段都包含了整个模式。

整体性指的是在一个结构合理的系统中,整体包含在部分中,或者反过来说,部分反映整体。……早期的遭遇不是后期经历的原因,因为所有经历——即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同一个支配性的人生模式的体现。


占星学更神奇的是与共时性的关联。共时性的概念由荣格提出,在他职业生涯的某一时刻,他注意到外部世界的事件似乎与内在的心灵状态相一致。这些相关性不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原则,而是在象征意义上关联。

也就是说,内在和外在的事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涵。
在他和他的病人的经验中,存在巧合与梦境相关联。他也注意到东方世界的科学(易经)多是基于这种不规则性,而不是因果关系。

因此,“共时性”被定义为“一定的心理状态与一个或多个外部事件同时出现,对于某一瞬间(精神)状态看起来是平行的、有意义的——在某些情况下,反之亦然。”

从想到这个原则,到最终就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荣格花了20多年的时间,讨论它是一个过于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这期间受到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不断的鼓励。

荣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泡利从物理学的视角,两人合著了《自然与心灵的阐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and the Psyche)一书,向科学界介绍了共时性理论。

荣格认为,共时性源自宇宙的深层秩序,不是表面事件相关的直接因果关系,有必要把世界看成既是物质现象,也是心灵现象。心灵和物质可以是一回事,一个从内部观察,一个从外部观察。也正是荣格对意义的关注后来成为玻姆在量子力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荣格在《共时性——个非因果关系的法则》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女病人,她的思想非常的理性,“治疗陷入了绝境,似乎没有出路。”

图片


他阐述道:

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个关键时刻她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给了她一个圣甲虫。她对我讲述这个梦境的时候,我正坐在椅子上,背靠着关闭的窗户。突然,我听到了在我身后有一个噪声,像轻轻的拍打声。我转过身,看见一个飞虫正丛窗外撞击着窗户玻璃。我打开窗户,在这个小家伙飞进来的同时,在空中抓住了它,一个金龟子科甲壳虫,在我们生活的纬度,这是最接近病人梦中梦到的圣甲虫的物种。”

这一事件让病人无比震惊,使她充分放弃了理性,治疗才得以开始。圣甲虫是重生的一个经典象征、给予了这一事件象征意义。在这本书中他研究共时性所用的实验资料就是一些婚姻伴侣的星图信息,他提到西方的占星学、炼金术是唯一与东方的文化观念之间不存在差异的。


懂占星学的人会经常觉察到这种共时性。比如某一天你思考着一些问题,打算通过学习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打开互联网,一些信息映入你的眼帘,正是你想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你当天的行进星图,行进水星正跟某颗个人行星形成重要的相位。


又比如一个行进海王星四分中天的男士,他对生活的现状感到幻灭,因为公司裁员,他刚失去一份已经干了二十几年的工作,随之丧失的是他的社会身份,他不知道他是谁?

这是海王星行进的常见意义——即一个常常带来幻灭、疾病或丧失的谦卑时期,一个需要臣服于更高力量的灵魂之旅。星图就这样揭示了一个外部事件与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共时性)之间有意义的巧合,外部事件与内在心理状态彼此同时发生,互相依存。

事实上,共时性的非因果关系原则与量子力学的非因果关联一致,星图作为宇宙时空的投影,既可以反映主观现实也可以反映客观现实,外部事件与内在心理状态都是更高维实在的投影,所以他们之间存在有意义的平行关系。

图片


因为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始终与内在的心灵状态相吻合,这让占星学可作为一种隐喻性的语言或工具去解读共时性经历的意义,并将其放置于更宏大的宇宙论背景中。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禁要问,这种共时性怎么没有发生在我身上?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共时性事件不会加以关注。即使当我们经历非常突出典型的共时性事件之后,我们的惯性思维会自然地屏蔽对这一类事件地感知或思考,或简单把它们归类为巧合。


因为我们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物理因果律,也是当今世界的思维规则。根据经验,共时性事件在情感高度集中的时候发生的频率更高,例如面临死亡、疾病、危机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意识的门槛降低了,潜意识占据优势,会比平时更有机会冲破意识的防护带,进入意识的视野(像在梦中发生的一样)。

这些冲进来的内容进入显意识的范畴后就会被我们感知,当这些内容与外部事件一致时,共时性现象就发生了。

玻姆说:

意识的易于把握的显内容是被包含在更大的隐缠背景之中的。这背景可能类似与充斥着被感知为空的空间的能量海。正如空间中的浩瀚能量海呈现于我们的感知的是一种空洞或虚无的感觉一样,显意识后面浩瀚的无意识背景以及其种种蕴涵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存在的。

这就是说,它可以作为一种空洞、虚无而被感知,在其中意识的通常内容只是正消失着的小小花絮。


这描述的正是心理学上的意识与潜意识,意识的背后是一片能量海。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脑不是意识的生产者,而是意识的接收器,意识来自潜意识。现在正念冥想流行,冥想过的人都有体验,我们大脑的念头不停在升起,大脑无法控制(如果意识由大脑产生,大脑应该可以控制才对),这些念头就像大海的小小浪花,一会又消失得无影无终。

好了,是时候把我们久已遗忘的世界整体观念再次带入我们的视野,宇宙是一个动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体的,包括心灵和物质,外部和内部,万事万物皆为一,彼此不可分割。用分割的视角看待与思维是有局限的,并没有什么独立的存在。


物理学的不断进步,使人类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与东方哲学的高度一致性,未来的科学应该是现代科学和古代哲学有机结合的成果。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世界和自身,人类需要将东方的整体观、系统论和西方的分析法、归纳法相结合。

图片


科学是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哲学思辨与实验观察的方法不可偏废,片面强调任何一个都不符合科
学精神。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发布,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image.png




Ashley

2022美国占星心理学学院&若道占星双认证核心课程毕业生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两年课程在读

同济大学/工学硕士

微信:saman-tha1

微信公众号:Ashley心理占星



分享到: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