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你的自恋指数有多高? | 4个步骤教你脱离“自恋”陷阱

(2024-08-02 09:36:39)
作者:杨晞Vera
编辑/玫瑰 封面/书君 图片/稿定设计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然而,自恋过了头可能就会导致糟糕的结局。那么,如何利用自恋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积极健康?看看本文作者的感悟吧。另外,格伦老师亲授【ISAR选修丨占星原型与星图中的精神病理学】报名中,点击链接了解详情哦。


关于自恋




作为人类观察员,我总是对了解一个人充满热情,更让我好奇的是,一个人是怎样变成当前的样子的?

我发现那些对生活满足感较高、同时也更受其他人欢迎、似乎总在发着光的人,好像都有某些既相似,却又完全无法复制的特征——

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几近全然真实;而无法复制在于,一个人越是真实地做自己,就越是独特。他们的个性总是立体又多元,通常会看到几种截然相反的特质和谐地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他们不会刻意去展现哪一面,也没有太多禁忌和压抑的部分,一切都如此自然和自发……

但一个人究竟怎样能够真正成为TA自己呢?我们从出生一路走来,在各个阶段都有相应要完成的心理成长“任务”,某个阶段未完成的Bug往往会给后期生命体验带来巨大挑战,不过这些挑战来临时也是修正初期Bug的最佳时机。

我们要如何在拼图少了很多块的情况下,看到全景,进而知道、并找到遗失的那些拼图来让自己完整呢?如果我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自然也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所以即便是找到“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都是一个相当花精力的事,更别提后续找到解决方案与真正做出改变。

这真是个大工程,我们一方面要应对外在生活(学业、工作和各种关系),同时又要修缮进化自己的内心,而内在问题往往会以外在挑战来呈现,过程中我们被双面夹击,焦头烂额。

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着待完善的心理功能,这其中非常核心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就是自恋

从健康的自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间是一个巨大的跨度,不同的人按照心理健康程度分布在不同的自恋区域。这篇文章旨在讨论常见但非极端的病态自恋症状。

图片


婴儿的全能自恋




刚出生的婴儿处在全能自恋的状态中,他们觉得自己一哭就有人来喂奶、换尿布、安抚自己,所以自己可以完全左右外在世界,但此时他们并不具有自体,即知道“我是我”,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未分化诞生。直到两岁左右,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伴随着发现自己以外的他者,以及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这个自体诞生的过渡阶段非常重要,如果有一个相对合格的养育者可以在婴儿初期给予TA足够的爱与关注,涵容婴儿未形成的自体,并在接近两岁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领TA意识到世界和他者并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就算基本完成。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两岁以前我们的“成长任务”的完成度取决于环境,而非自我。
两岁以前的依恋创伤是病态自恋的温床,且越早的创伤印记越深。

例如,当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在床上啼哭,但养育者因为各种原因长时间不在场,或者无法给予婴儿想要的安慰,在长时间啼哭无果后,婴儿为了保存自体的完整性可能会盯着天花板的
灯,灯此时成为固着自体的锚点——如果不这样做,自体破碎带来的后果,类比成年人就是精神失常。

如此,婴儿习得了不再与养育者联结,因为TA的需求无法在关系中得到满足,TA全部的生命能量都用在紧紧抱住濒临破碎的自体上。环境驱使之下,婴儿做了一个无意识的选择,要么是朝向养育者,要么否认和拒绝它。后者在成年后就会演变成用自我欺骗来逃避心理的真实、回避外界的现实,以及无法进入健康的依恋关系。

生命给予者




生命早期的依恋关系与养育者对应着我们成年后重要的一对一关系(包括亲密关系、深
刻的友情、以及与心理治疗师的关系等),
心理学家Neville Symington将此类关系称为“生命给予者”并非与你建立重要关系的他者是给予你生命的人,而是这个关系整体,以及在关系中的自我和外在这个真实的他者融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存有,它存在于与他人的真实情感联结中。

“生命给予者”从本质上来说是内在的心理存在,它只有在被选择的时候才产生,虽然看起来它在关系中,但是当被选择的时候,它就在个体内在了。拉康与温尼科特将其形容为“信念的行动”,意指个体作为首创者的自发中心。在荣格心理学中,目前我能想到的最为接近这个概念的,就是“自性”

我个人的理解是,它泛指一个人能采取真正有益于自我发展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能够在面对挑战时,尽最大的人格努力去成长而非回避退缩,或陷入无法动弹的状态。

图片


自恋者的人际关系




深度关系是个人成长的不二媒介,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像深度关系一样,对一个人的人格起到巨大的塑形与转化作用,所以一个人建立关系的能力与其人格发展的成熟度显然正相关。

但是那些受病态自恋束缚的个体,往往只能维系施虐与受虐的关系。自恋者是一种温和的冷漠、“隧道视野”(即只能看到自认为如是的部分),情感往往浮于表面,且在关系中具有操控性。

自恋者会物化自己的伴侣,将其作为满足自恋的工具,代价是伴侣不可以指出自恋者理想自我之外的阴影面,以及不可以要求自恋者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例如,伴侣需要满足自恋者的情感需求、无限认同与理解他,最好可以将其视为梦中情人以满足TA的自恋,一旦伴侣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自恋者就会摆出指责与不满的态度:你不够善解人意,你不懂我,你不是我的理想伴侣,并以此来控制和操纵伴侣。但自恋者因为缺乏真实的爱的体验,所以不具备爱的能力,因此伴侣的需求往往无法得到重视和满足。

这样的关系即便维系再久,都很难深入。因为自恋者并不是以正常的分享关系来获得正常的依恋,而是一种操纵与寄生的关系,伴侣从关系初期被诱惑到后期被控制,以此来使自恋者的自体保持全能感和保护性的外壳。

自恋者在内心深处憎恨伴侣,但又不得不黏附于关系中,他们操纵伴侣来满足自身病理性的需求——也不得不受苦于其后果。

他们憎恨独自一人,憎恨自己需要伴侣,但他们否认自己的忌妒——通过在幻想中盗取他们所需要的伴侣的那些品质来回避忌妒和感恩。自恋者最常见的表征就是无法发自内心地表达感谢与道歉,因为这么做会损伤他们的自恋。他们意识到自己内在是如此未整合时,他们永远无法逃脱深刻的羞耻感。

羞耻感在情绪能量层级中处在最低位,它接近自我毁灭,而在占星学中也由太阳系最边缘、象征死亡与重生的冥王星所代表。羞耻感是我们最难处理的一种感受,但如果一个人能带着巨大的勇气去直面让自己感到羞耻的心理真相,TA就会体验到自我的重生(升级)——这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关卡。

心理真实性




心理的真实性是一个难以掌握的无形真相,但它的真实性完全不亚于那些可以真实触摸的东西,而且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它的真实性,结果会是一个灾难。

这种真实性首先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人格部分组成。自恋者习惯于认同人格当中那些自认为强大、独立的部分,而拒绝承认那些脆弱、有情感需求的部分,如此他们的言行就会陷入严重的不一致,这就是未整合。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那些我们拒绝承认的部分时,这些部分会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占据整个人格——在我们的房子里,我们不是自己的主人。

为什么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或者一部分人格?原因是其紧密地与自恋相连。如果我很反抗自己身上的一部分——与我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没有产生联结,我就无法知道它。心理治疗的一个目标就是去找到这些被意识拒绝的部分。

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问题是让所有部分和谐地在一起行动。当我们说某人有情绪问题,意味着TA对“把它们糅合到一块”有问题——即成为一体。通常,我们会把那些受到一个又一个内在不同人格统治的人描述为“虚弱的”,而“强大”的人格是那些“我”以统合的方式在所有人格部分中运行的人。

图片


成长的契机




深度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关系中另一个人作为镜子看到了个体的全部,不论矛盾或一致。如此,个体就可以以他者作为参照,去反观自身的各个面向,并以此达成整合。当然这个前提是个体需要把伴侣当做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而非无意识地物化伴侣(把伴侣当做满足自恋的工具)。

这需要个体首先能够主动选择“生命给予者”,只有当“生命给予者”被选择时,个体内在的各个部分才会开始凝聚,这与自恋的选择相反。

友谊是存在于两人之间的心理真实,是通过两个人都愿意朝彼此走近实现的。然而自恋者对于这种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的态度,往往就像一个婴儿说,“我不想与母亲有什么关系。”但TA不得不与母亲有些接触,以获得饮食等,否则他活不下去。

自恋者会说:“我会和那个人讲话,因为我不得不这么做,但在心里我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意味着一个人能把其呈现出来的自体与心灵脱离——与TA所思、与TA所欲求的相分离。无论何时当有这样的脱离的时候,那个人的内在是非常脆弱且易受影响的,亦即未整合。

自恋者的突破源于所有驱使着人类进化与改变的相同因素:痛苦。当TA无法再在过去的模式中坚持下去的时候,就到了选择的临界点。TA必须冒险把自己交托出去,这是对“生命给予者”的选择,但这个选择是有危险的,因为关系的另一方是否会回应这份交托是未知的。

当TA把自己交托出去时,也意味着要认他之前所知道关于自己的很多事都是虚假的,这种对于关系谦卑的行为是让自恋者痛恨的。

自恋的一个支配性音调是对渺小、对重新开始,对能够给TA显示一些东西的人开放的绝对憎恨。夸大性自体是极为脆弱的,而它的一个最易识别的特征是:如果我被否定了,或者如果有什么没有在我预期的轨道内,我会大发雷霆,因为我是受挫了的国王。

健康的绝望




但是当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自恋因素时,这些因素就开始松动了。当个体瞥见内在的暴君,发现他窒息了自体,并且不允许自体去与任何促进生命的人和事建立联系,而这常常会产生绝望

如果此时个体不被绝望感吞噬,而能够与其同在,将内在那个消极、自我怜悯、愤怒-报复的部分稳定抱持住,避免任何自我谴责——如果个体能够看到自身心智中所有的死亡色彩,这可能会动员人格中的勇气并使得TA能够站起来面对。

另外一些时候,严重的自恋者会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他者(治疗师或其他情感关系)来负责抱持这部分绝望。那些成功挣脱了自恋的茧并对此进行反思的人,通常会将此归功于曾与他们谈论情感的那些朋友、亲人,与这些人的情感交流会以某种方式帮他们把束缚一点点打破,并使得他们开始触摸自己内在的情感生活。

也有一些人不需要治疗,而是通过一些生命体验和生活状态的达成成功地走出自恋,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这一切都源于某个瞬间一个内在的声音,“也许我可以决定让自己好起来。”其中一个因素是想好起来的强大愿力,这意味着TA认识并承认:一切都不对劲。然而导致心灵改变的是内在的精神行动,理性上认识到自身的自恋,会触发个体走向精神行动的那一刻,而内在的精神行动是这个人自主做出的,是在他们自己的自由中做出的。

image.png


做出这个自主决定的关键就是绝望,有时候治疗师或情感他者有必要无情地去掉自恋者所包裹的虚假安慰,同时用照顾和关注坚定地抱持他们。在绝望中,所有这些虚假的自我意象和解决方案都会被戳破。

例如,曾经有一个治疗的转折点是,有一天患者对治疗师说,情况已经这么糟了,后面只有变好的份了。治疗师回答说,“或者可以变得更糟。”这种绝望的要点在于,它是对由自恋情境产生的幻想解决方案的绝望,即继续自恋下去会是无尽的痛苦。

作为当事人,我们可以主动发起意志;作为他者,我们只能创造一个环境来使自恋者更有可能走出创造性的一步,但你无法“让”TA走出那一步,这种精神行动必须从内部产生。

自救指南




大部分人都有自恋倾向,只是严重程度不同罢了,如果你在上述内容中找到些许自己的影子,就可以着手去自我进化。重点在于,要清楚一件事:继续自恋下去对自己百害无一益。真正有益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就是去成为自己最真实的版本,并且努力去习得爱的能力。

病态自恋需要一个相对复杂且个性化的治疗过程,但对于阻抗没有那么严重的自恋来说,有一些可以依循的步骤让我们进行自我查验和纠偏。

以下步骤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真正蜕变的种子,源自于你的自由意志所种下的强烈愿力——我要解锁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第一步:更新自我认知


学习更加客观的自我评价,可以先从那些亲近又真诚的朋友开始,收集一些他人的反馈。切忌把别人的建议或评价视为攻击或贬低。记得这个秘诀:只有软弱的人才难以接受自己的不足,每个人都有有待进步的地方,只有愿意直面缺点,进行自我反思,才能收获真正的内在力量。

第二步:走向情感成熟

观察自己是否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和崇拜,并习惯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感到极度失落和愤怒。

当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倾向时,就代表需要学着独立对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看到和接纳背后那个自卑的自己。同时练习在关系中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将别人视为与自己一样渴望爱和关心的人,并且尽最大努力去真诚地对待亲近的人。

第三步:摆脱控制欲和追求权力


历史上很多政治家都是自恋狂,例如斯大林、拿破仑等等,他们渴望掌控一切,希望自己的意志能左右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要意识到追求权力和对他人的控制,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就算成功了,收获的也只是廉价替代品,真正的幸福只会源于爱。权力与控制欲就像毒品,短暂的快感之下是永远填不满的黑洞和对生命的玷污。

image.png


第四步:直面对失败的恐惧与逃避


观察自己是否在面对失败时感到极度恐惧和不安,因为害怕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被暴露出来。通常大部分人都会在失败时向外归因,但其实每件事中我们都有需要主动承担责任的部分,那些犯错后勇于承认的人往往会收获更多尊重。

如果拒绝接受现实,甚至用谎言和欺骗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会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失去对自己的尊重,这比失去他人的信任更为灾难——这会让你陷入真实的低自尊,从而需要更坚硬虚假的外壳来自我保护,是一个无尽的死循环。

自我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一个人愿意付出努力,就有可能走出自恋的阴影,迎接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健康的自己。我们不能责备一个人不是英雄,但是当一个人选择走上这条艰难的路时,我们会深受鼓舞。

我们的心智会改变,而随着心智的改变,我们的整个世界也会改变。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image.png


杨晞Vera

ISAR认证占星师(2017年获得)

全职心理占星师,若道COAC高阶学员(2012届)

咨询时长已达1000小时

占星咨询微信号:haloace(请注明占星咨询)

微信公众号:verandu



分享到: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