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到底是如何呈现的,什么才可以称之为原型呢?它又是如何发展和展开,囊括了哪些存在呢?一起来学习吧!对【原型占星学】课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点击链接阅读详情哦! 《理想国》讲述的就是走出洞穴的阴影,在那里我们只能看到具体的表象,并学会看到太阳的光芒,真正学会感知大写字母G的善(Good),大写字母T的真理(Truth),大写字母B的美(Beautiful),在它们完全的神圣完美中,这是柏拉图的哲学和精神世界观。 因此,柏拉图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谈到了普遍性,现在普遍性有很多共同点与理念或形式。它们也在告诉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细节。但这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巨大差异。 我想带大家跨越几个世纪,来到20世纪,来到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柏拉图所描述的正是这些赋予形态的原则,它们是永恒的,是完美的。并且存在于这个永恒的领域中。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能够看到它们,能够在清醒的生活中感知它们,这正是洞穴神话的意义,或者说柏拉图对话中的洞穴寓言。
这很大程度上开启了我们的悠久传统,关于原型原则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以这种方式被继承几个世纪以来,直到下一代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对于柏拉图来说,形式存在于一个超越的领域。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它们是内在的,意味着它们是世界本身的一部分。
而人类哲学家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中抽象出它们,我们观察所有的树木,观察所有的马,抽象出树的普遍性,抽象出马的普遍性,甚至更复杂地抽象出美的普遍性,并且正是心灵能够做到这一点。
因此,这是一场伟大的辩论,这场辩论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这些普遍形式是否是某种超越性的存在,某种神圣的、与世界分离的存在,还是它们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并且与世界共存,但它们是这个即将到来的领域的一部分。
如果你看过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创作的美丽画作,它被称为《雅典学院》,在中心你可以看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指向天空,指向天堂,而亚里士多德则指向世界,这就是他们哲学的不同之。
因此,当我们在占星学的背景下谈论原型时,这仍然是一个关于原型的开放性问题。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它们本身就是即将到来的存在。我们将其抽象化,或者它们是某种神圣的、超越性的存在。
这些存在正在影响世界,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不同的哲学家,以及神学家等等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不会深入探讨这段历史的演变过程。
荣格提出了心理原型的观念,他将柏拉图的思想引入到当代语境中。荣格为这些原型原则使用的语言,他为它们赋予了特定的名称。正如他在自己的心理经历中所认识到的,以及在他的病人的经历中。
因此,他谈论的是这些原型人物,比如大母神、圣婴或阴影,或者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或者英雄或智者老人。这些都是荣格赋予心理原型的熟悉名称。
现在,行星原型在原型占星学中的使用借鉴了多种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描述这些普遍原则。我将列举其中一些。
但这些原则,例如,受到了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启发。他关于心灵的先验范畴的观点,这些预先存在的心理范畴,通过这些范畴,我们观察和感知世界。另一个启发性的原则是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这些也是普遍的范畴。但对弗洛伊德来说,它们是生物性的,是本能的。
转向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他称之为永恒对象的概念,非常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或形式,只是它们在现实中有所欠缺。
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它们会进入现实,他称这些为永恒的对象为转向超个人心理学,我们可以从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那里看到他的围产期矩阵概念:出生过程的4个重要阶段。
我们在出生到这个世界时都会经历,但也会经历心理精神上的死亡和重生体验。所有这些不同的原型概念特别是柏拉图式的,也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菲奇诺塑造的,这些都被詹姆斯·希尔曼继承,以及他的原型心理学分支。他在那里写了一本非凡的书,名为《重新审视心理学》,他回过头去修订并带来了新的视角。
关于荣格的心理学,然后所有这些不同的流派汇聚在一起,并被里克·塔纳斯在他的发展中运用,他称之为原型宇宙学。
现在让我们回到20世纪,并多花点时间与荣格一起探讨。我想聚焦于荣格的原因,是因为荣格将古代哲学的原型概念通过分析心理学引入了20世纪,现在许多人称之为荣格心理学。
那些刚接触原型占星学领域的人,他们会想知道我的原型是什么,他们通常指的是我是哪个原型人物?正如你可能从我的话语中感知到的,个体人类不能成为一个原型。你不是一个原型,那是神的领域,我们是所有原型原则的交汇点。而我们的星图展示了独特的配置,这些不同的原型原则如何结合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会说,不要努力成为一个原型,无论如何都不要努力成为一个原型人物,因为那是片面的,那是不平衡的。相反,我们是一个内在原型关系的共同体,这正是我们独特之处。
成为一个原型,就像是成为一位神。可以说,作为一个人,就是有机会成为所有的神,但以我们独特的形式。
我还想区分原型和刻板印象,有时它们会被混淆。刻板印象通常类似于一种套路,它基于某些特征或假设,特别是围绕某些群体或类型的人,它就像是对某些特质的提炼,它忽略了其中个体的复杂性。
通常,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个人,而原型绝不是某一个人。正如我一直说的,我们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原型。
这些基础的原始原则越多,它们可以表现为特定的形象,就像我们看到的神圣母亲,那就是一个原型。这个形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原型原则,在占星学中,我们可能会将其称为月亮,或者月亮-海王星的组合,或月亮-冥王星的组合。
神圣母亲远不止于此,汲取这些多重原型流。所以这是我想在原型形象上做出的另一个区分。这些更深层的原型原则,不要将它们与刻板印象混为一谈。特别是因为刻板印象往往被用于更负面或贬低的意义,它们扁平化,而原型则带来充实感。
荣格心理学研究的是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这些心理的象征性原则。我想分享荣格的一段非常美丽的引述,关于什么是原型,因为他的语言,它捕捉到了原型的不可言说性,我们必须以多种方式围绕它们进行讨论。
这是荣格的引述,他说:“一种流动的相互渗透属于其本质,在所有原型中,它们最多只能被粗略地描述,它们的生命力更多地体现在整体的呈现中,而不是单一的表述。每一次试图更清晰地聚焦它们,都会立即受到惩罚,因为意义的无形核心会失去其光辉。
没有任何原型可以被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公式,它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倒空也永远无法填满的容器,只有当它成形并具象化时,它才具有潜在的存在。它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它穿越时代而存在,并且需要不断地重新诠释,原型是无意识中不朽的元素,但它们不断地改变形态。”
这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的内容,因此你可以看到,当我们谈论原型时,我们必须不断地围绕它们讨论。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地确定一个原型是什么,因为它总是在不断地具象化,总是以新的形式重新显现,这就是宇宙的创造性本质。
由这些原始的原型原则组成,然而却带来了每一种新颖的体验,这些体验仍然忠实于这些永恒的形式。
版权声明:本文由若道翻译发布,欢迎转发,反对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