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易经处变学》摘选丨从乾卦来看,如何处理生命中的问题

(2018-04-20 20:54:43)

标签:吴怡 易经 乾卦
作者:吴怡
译者:编辑:蒋颖 佳黛

  吴老师在《易经处变学》前言讲到,“中国传统哲学都是讲圣人之治,落实下来其实就是帝王之学。书经如此,老子如此,易经十翼也如此……孔子训练学生,也是教学生如何辅佐君王治理国家。那么用现代的话来说,岂不就是领导学吗?“

  而所谓领导,吴老师又说,“试看我们的心意识,不正像一个王国,或者大公司……意识中的七情六欲所衍生出来的,不知道有多少麻烦之事……我们如果对自己心意识中的这些眷属和跟班,都不能摆平,都无法领导,又如何能应付员工,领导别人?“

  因此,吴老师在自己的易经研究中,把易经原来就有的处变、自修落实在了每一卦的爻位之中。我们经过一、二爻的自我修行,从三、四、六爻那里了解如何处理生活、生命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变化,从五爻那里知道作为领导者如何自处。这样一分解,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都变成了我们人生的指导。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乾卦中易经处变学是如何应用的。关于上篇,可以戳这里:吴怡博士《易经处变学》摘选

  本文节选自吴怡老师《易经处变学》

 

处变学

  这里的处变学,就易经的爻位来看,可分为三部分,是“自修”,以初爻、二爻为主;二是“应变”,以三爻、四爻、上爻为主;三是处变者的“自处”,以第五爻为主

  (一)自修

  ✦初九

  这里的自修分德和业两项。初爻的自修以德性为主。德字加一个性字,可见德性以性为体,与一般的道德不同。在儒家的德性中,最能具有此种特质的就是一个字。为什么?有以下两个理由:

  1. 这初爻无论是阳是阴,都是进入了相对性的现象界,因为六十四卦的六爻都是位,都是属于现象界的,而在初爻之前,却在阴阳之前,一片空阔,宋儒要我们观未画卦,或未画一爻之前的气象,其实这就是天道的气象,中庸上所调的“诚者,天之道也”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个“不勉”、“不思”,也正对应了系辞传第十章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所以诚正可以作为这一爻通透天道的性德。

  2. 在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中,虽然没有这个“诚”字,但却有一个作诚信解的“”字,而且有中孚一卦也正是代表内心的诚之德,孔子读易,强调“不占而已矣”,如果我们在画卦之前,便修此诚德,无论进入那一卦,都能如中庸所论“至诚不息”,“至诚如神”,“至诚能化”,无论占与不占,都能以贯之。

  然而要如何潜修这个诚德,儒家的工夫很多,择要而说,可归纳为两个要点:

  1. 闲邪:文言上说:“闲邪存其诚”,这句话宋儒程颐解释得很好,他说:“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诚,将来存着。”也就是说“诚”不是外在的一个道德行为,而是内心不受外在邪念进入的一种纯净的心性

  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一开始便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尽管禅宗和儒家的修养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诚的性体和菩提自性,在邪念不人不生的纯净境界时是一致的。

  2. 勿用:这两字是由初爻“潜龙勿用”而来的。“勿用”的深一层意义前面已说过是不要想到“用”,不要为了“用”,因为一念想到“用”便把真正的修养“利用”化了。

  诚的“不勉”、“不思”,易的“无思”、“无为”,并不是像木头、石块一样的没有感觉,而是在于工夫的不着于实用,这在儒家“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的“素”,道家“见素抱朴”的“朴”,禅宗“无心”、“平常心”都是一样的。

  以上是初爻上的潜修,我们举了圣哲之言,以天道为喻,并不是造道太高,其实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此境界,因为修德本来是为了自己,不为了夸示于人。以德性本身来修,而不存任何目的,不把德性当作工具。这就是真正的诚。

 

  九二

  在本爻上,因为“见龙在田”,也就是到了地上。这一爻上,一方面把前一爻潜修的诚徳体现了出来。中庸上说“致诚明,调之性,致明诚,调之教”。“致诚明”是初爻上潜修的诚的性体,清明在躬,到了二爻的“见龙”,就是明的发露,而把这个“诚”推出来,成为对人处事的诚的德行了。这不正是中庸上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到了第二爻上,这个“诚”便转化为各种其他的德行。如宋儒周濂溪在通书上所说:“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日仁,宜日义,理曰礼,通日智,守曰信”。“诚无为”在初爻,“几善恶”,就在二爻。

  二爻爻辞上所调“利见大人”这个大人除了在占卜的对应上指九五之外,广义的说法就是圣哲的德行教言等。另外在这一爻上除了道德之外,也重视智能和知识的培养和扩充。因为这一爻上讲“明”是知之事。

  中庸上说,“诚者非内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初爻在纯粹的成己,而二爻在成己之上更要成物,所以必须有“知”。也就是在这一爻上,要打好道德和知识的双重基础,才能接着应付以后的发展和变局。

 

  (二)应变

  易经讲应变,在每卦六爻中,注重应变的,在第三爻,第四爻,和最上一爻。

 

  九三

  在处变学上,第三爻有下面初和二两爻在德和知方面的修养和充实,虽然在占卜上,第三爻有面临内外卦转变的危机,而能变危机为转机。把在初和二爻上所积聚的力量,成为一种转化的作用。我们在占卜上讲转变,而在处变学上讲转化。转变是物理现象上的平面的变动,而转化却是向上的,精神上的提升。在第三爻上的转化有以下三点特色:

  1. 运用德性去理解知识,由知识提升为智能,这是由初和二爻的力量,去辅助第三爻的应变,使这个应变不是技术性的,而是德知蕴积丰厚的自然的转化。

  2. 本爻在内卦进入外卦的位置上,内外卦皆乾,有阳刚过盛之虞,但乾阳的特性毕竟是行健的,正面的而且内外皆乾也是有一致性。这对某些事业的转型来说,转型前本是健全的,转型后,也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不可能走上一个和前面相反的转变或突变。

  3. 阳刚过盛的缺点是忽略了阴柔,所以爻象上要“夕惕”。当然真正处变,只是在晚上警惕还是不够的爻象的建议就是要能用阴柔的方法。老子所调“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就是采取老子的方法要能柔,能细,能温,能徐,能无为而无不为。在不大动乾戈中,转了型。

 

  九四

  在本爻上,宋儒解易,都就君臣的关来论第四爻是大臣,辅助君王。君主如果是阳刚,大臣最好是阴柔,才能相应相配。而本爻在阴位,却是阳爻且和初爻不相应。所以爻辞应该是负面的。但本爻的爻辞,讲“跃”,讲“在渊”,都避免了负面的解释,只就“在渊”上,强调跃进。这在处变学上有两层意思:

  1. 第四爻在外卦之初,已代表转型成功,到了新的领域。这时从深渊中跃出,固然是积聚了前面的成就和力量,但对以前的成就也不能过份依赖和执着,庄子所调“道隐于小成”(齐物论),就是说追求大道,不能被以前的小成就所掩盖,要能舍除了小,才能成得了大;舍得了旧,才能开得了新。用力向下蹲,才能向上跳,这就是跃。

  2. 在跃进之时,必有所舍。那么是否一切都舍,或有的舍,有的不舍。如果一切都舍,那便是突变,而不是转化。

  前面在初爻时,我们强调的诚德,这是个不能舍的德性,中庸所调“不诚无物”。它升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直到上爻是一以贯之的。这个诚在二爻上所衍生的相对性的道德,在三四、五丶上爻的发展可能有或多或少的转变。

  至于在二爻上所建立的知,却不断的累积,也不断的推陈岀新,甚至有时还必须打破以前知识所造成的樊篱,才能走人新的领域。所以这一跃,还是靠诚的动力使我们向上发展,而舍弃了许多具有障碍性的小知。

 

  上九

  本爻处一卦之极,就六爻的发展来说,物极必反,自然要变。如果第五爻,代表君王,领导者的话那么他们所面临的,就是第六爻的变化。但这第六爻在最高的天位上。天道的变化又该如何能因应?

  1. 知返: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这是因为过高且傲的意思。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所以自五爻到上爻时能知返。即是返回本位,不致过高。

  2. 能虚:“虚”是道家的一个重要工夫,老子说“虚其心”(第三章),就是虚掉自己的欲念,执着。所谓“绝圣弃知”(第十九章),连圣智都要虚掉。这在处变学上,连自己是君主或领导都要虚掉。

  3. 致诚∶在初爻时,我们强调潜修诚德。由二、三、四、五到上爻,通达天道至诚。由上爻往上通一片虚空,由初爻往下通,也一片虚空。这上下相通就是宇宙一气。是虚空的,无限的,也是一片真实的。这就是“至诚不息”的天道。

  4. 明白天的不可预知性:这最高一爻背后的是无限的天,是有其不可预知性。俗语说“人算不如天算”。最高明的政术,或最精到的管理,都有它们失算的一面。因此在我们做任何事业,都不能百分之百的计划周到,应留有那一点不可预知,让上天去决定。

  (未完待续)

 

 

 

分享到:
讨论区
发评论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