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这个被称之为情绪上的黑洞的疾病,几乎会吞噬掉生的希望以及快乐的源泉。如同《哈利·波特》里的摄魂怪一样,它会吸食掉所有关于快乐的记忆,让你只剩下寒冷、绝望、无助等体验。抑郁症者经受的体验是深刻和无望的,残酷地说,虽然可以粗暴地解读为“这只是一时的感受”,但是痛苦和无望却是真实的。好在,通过合理的治疗抑郁症仍然可以获得痊愈。
也许你正在遭受或曾经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或许你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爱人正在遭受抑郁症,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理解并且支持身边的人。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若道翻译发布,转发请注明出处。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在几乎一切活动中都深刻感受着无法摆脱的悲伤和日益衰退的兴趣。抑郁这个术语也用于描述个人间歇感受到的短暂悲伤、孤独或忧郁。
与普通的悲伤不同,严重抑郁(也称重性抑郁症)会明显影响个人在社会情境和工作中的行为能力。重性抑郁症患者常感绝望、无望、没有价值,并伴有自杀的念头。
任何人,无论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都可能患上抑郁症。据估计,每年有1900万美国人受抑郁困扰。抑郁症并非缺点或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疾病。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妥善治疗,4/5的病人能逐渐恢复健康。数百万病人正在接受有效治疗。抑郁症患者并非只是短暂数日的喜怒无常或陷入忧郁,他们悲伤的感觉是长期的,并且对社会和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抑郁症改变了个人的感觉、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抑郁症也有很多种
如果你被诊断为抑郁症,或许你不知道该如何与家人、朋友及同事探讨这件事。一开始你或许会感到不适,但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将有助于你成功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总是显而易见。可能由某个事件导致,也可能根本没有显著原因。遗传基因也可能导致大脑中血清素不足。抑郁症症状因人而异,包括长期悲伤,无法从日常活动中得到快乐,睡眠或饮食习惯改变,或感觉没有价值。
抑郁症类型
· 非典型抑郁症(临床术语)
有能力通过特定行为让自身感到愉悦的患者。
· 双向抑郁症(临床术语)
伴有躁狂发作的抑郁症。
· 内源性抑郁症
无显著病因的急性抑郁症。
· 更年期抑郁症
发病于年长者群体中的抑郁症(通常与重性抑郁症相同)。
· 反应性抑郁症
由显著创伤性生活事件引发的抑郁症。
· 重性抑郁症(临床术语)
没有能力让自身感到愉悦的抑郁症患者。
· 产后抑郁症
女性产子后引发的抑郁症(通常与重性抑郁症相同)。
· 原发性抑郁症
不伴随其他生理疾病/失调的单独发作的抑郁症。
· 精神异常性抑郁症(临床术语)
伴随着妄想和/或幻觉的抑郁症。
· 继发性抑郁症
在另一种生理疾病/失调基础上发生的抑郁症。
· 单相抑郁症
无躁狂期的抑郁症。
出现抑郁症,可能会发生什么?
抑郁症有多种形式。在双相抑郁症(躁狂抑郁症)中,个体的情绪在抑郁和躁狂间来回波动。患有季节性情绪失调的人通常只在秋冬两季患上抑郁,因为这两个季节日照时间较短。
在心境恶劣障碍中,个体感觉压抑、自卑,长时间难以集中注意力(常常持续几年时间),但症状没有重性抑郁症严重。一些心境恶劣障碍患者有偶发性重性抑郁。心理健康专家用术语“临床抑郁症”代指上述各类抑郁症。
诸多大规模研究显示,过去几十年全球抑郁症患者比例有所增加。同时,相比过去几代人,年轻一代抑郁症的发病年龄在降低。社会科学家给出了许多解释,包括家庭结构的改变、城市化、文化和宗教影响力的降低。
虽然从童年到老年的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患病,但抑郁症通常始于20岁或30岁阶段。一开始发病缓慢,数月或数年后逐渐恶化,或者可能在几天或几周后突然爆发。身患重度抑郁症的人看上去极度困惑、害怕、错乱,旁观者谓之“精神崩溃”。无论病因为何,抑郁症总会极大改变个人的内在感受和外在形象。重性抑郁患者几乎每天在伤感中度过,时常哭泣。那些曾经带给他们快乐的人、工作和活动也失色了。
抑郁症症状随年龄不同而表现各异。在儿童群体中,抑郁症症状包括胃痛、头痛等身体不适,以及易怒、“漫无目的地踱步”、不合群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可能对学校和其他活动缺乏热情。在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症状包括悲伤、睡眠障碍和精力不济。患抑郁症的老年人群体则通常出现生理而非心理问题,这也时常导致医生误诊。
抑郁症症状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一些文化中,抑郁症患者多出现生理问题而非悲伤、愧疚等精神问题。比如在地中海文化地区,抑郁症可能导致患者头痛或神经紧张,而在亚洲文化地区则可能导致虚弱、疲劳或身心失调。
如果不加以治疗,一次重性抑郁发作通常可持续8或9个月(一次土星行进的平均时长)。经历过一次抑郁症发作的人大约85%会在将来再度发作。抑郁症常常改变患者的食欲,有时是增加,但一般而言是减少。睡眠习惯也会改变。抑郁症患者可能过度睡眠,更常见的情况是睡眠不足。他们常常在半夜上床,辗转反侧,然后带着疲惫和沮丧在早上5点醒来。对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来说,清晨是一天中最悲伤的时刻。
抑郁症也改变着个人的能量状态。一些患者可能焦躁不已,心烦意乱,坐立难安,四处踱步。而另一些则萎靡不振,身心交瘁,或感精疲力尽,或如负重担。抑郁症患者也可能难以思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出现问题。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无价值、无助、愧疚和自责。他们可能将自己的一次小失败解读为无能的表现,或者将小批评放大为谴责。一些患者感受着精神和道德的死亡。他们的镜子映照出一张丑陋的、令人厌恶的脸庞。
即便是正常人也可能感觉自己有缺陷、残忍、愚蠢、虚伪,或有欺骗他人的内疚感。重性抑郁症患者可能经历了这些极端的痛苦情绪,甚至考虑或企图自杀。至少有15%的重度抑郁症患者选择自杀,还有许多自杀未遂。
有时候,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病症状,比如妄想(错误信念)和幻觉(虚假感知)。精神病症状意味着病情特别严重。与其他抑郁症患者相比,出现精神病症状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而出院之后,他们更容易感到喜怒无常、郁郁寡欢,同时也更容易自杀。
有些抑郁症来得毫无征兆,甚至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有些则有着明显诱因:婚姻冲突、财务困境或者其他个人失败。但许多出现这些问题的人并没有陷入深度抑郁。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的出现是生活压力事件与个人身心缺陷交互作用的结果。
抑郁症具有家族遗传性。通过研究双胞胎,研究者们发现了基因对抑郁症有强烈影响的证据。在相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共同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比异卵双胞胎高三倍,异卵双胞胎只有一半基因相同。此外,同卵双胞胎共同患上双相抑郁症的概率比异卵双胞胎高五倍。
这些发现表明,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症的基因缺陷是可遗传的。对领养的研究也为基因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这些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孩子即便被养父母抚养长大,依旧容易患上抑郁症。
基因对抑郁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制造大脑的异常活动来实现的。研究显示,一些被称作神经递质的脑内化学物质对情绪和情感的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与抑郁有关的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
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显示,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是脑内部分区域的这些神经递质低于正常水平。这一理论得到了抗抑郁药物的佐证,其效果来自于提升与抑郁有关的神经递质的水平。然而,后来的研究对这一简单解释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神经递质水平与抑郁症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抑郁症也可能与荷尔蒙失调有关。许多抑郁症患者有着高出正常水平的皮质醇,这是一种肾上腺在应对压力时分泌的荷尔蒙。此外,不够活跃或过于活跃的甲状腺也可能引发抑郁。
抑郁症也可能源自各种疾病,包括膳食维生素B6、B12、叶酸缺乏症;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症和亨廷顿氏舞蹈病;脑前部中风;某种病毒性感染,比如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抑郁症,比如:类固醇。
心理学理论下,对于抑郁症认知的演变
有关抑郁症的心理学理论关注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1917年的一篇论文中,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抑郁症或重性抑郁症解释为一种对丧失的反应,无论是诸如丈夫死亡这种真实的丧失,还是未能实现一个重要目标这样的象征性丧失。弗洛伊德认为人对于丧失的潜意识愤怒会削弱自尊,导致自怨自艾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有关抑郁症的认知理论强调非理性思维过程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亚伦·贝克认为,由于错误的思维,抑郁症患者倾向于从负面角度看待自己、周围的环境和未来。这些错误包括,聚焦任何情境的消极方面,从负面角度错误解读事实,把任何不幸的归咎于自己。
贝克认为,这种自我挫败的世界观早在童年时期就已习得。这种负面思维让事情看起来比实际要遭得多,并且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尤其是在压力环境下。
这一认知学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带有“抑郁”性格特质的人比其他人看起来更容易患上真正的抑郁症。抑郁性格特质有诸如忧郁、悲观、内向、自我批判、过度怀疑和批判他人、深刻的缺陷感、过度沉思和担忧。此外,经常表现为依赖他人、敌对和冲动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郁症。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提出,抑郁症来源于“习得性无助”,一种后天习得的认为个人无法掌控事件结果的信念。赛里格曼的观点认为,长期暴露在无法掌控和无法逃脱的事件中导致了冷漠、消极和失去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林恩·艾布拉姆森和同事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拓展,认为造成抑郁的不只有无助,还有无望。无望理论将抑郁归因于一系列负面思维,在这些思维中人们将消极的人生事件归咎于自己,认为这些事件的成因是永恒不变的,将单个缺点过度泛化并放诸人生各个领域。
心理学家赞同,压力事件能触发抑郁症易感者发病。比如爱人的离世可能触发抑郁症。通常,心理学家会将真正的抑郁症与悲痛区分开,悲痛是所爱之人去世后正常的悲痛过程(海王星经历)。
其他压力事件还可能包括离婚、怀孕、失去工作甚至分娩。20%的女性在生产后会经历一段时期的抑郁,称为产后抑郁症。此外,有严重疾病或残疾的人常常患上抑郁症。儿童时期被虐待的人较之他人更容易患抑郁症,长期生活在压力环境下的人同样如此,比如带着数个孩子,又缺少或没有亲朋好友支持的单亲妈妈。
抑郁症通常难以摆脱,也无法通过意志力克服。因此,发作时只能顺其自然直到其自行缓解,或者接受治疗。通过抗抑郁药、心理治疗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可以治疗抑郁症。尽管不乏有效治疗的途径,许多抑郁症患者仍未接受治疗,甚至未被确诊。
研究显示,医生至少有一半时候诊断不出抑郁症。此外,许多医生和病人将老年人群体的抑郁症视为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尽管抑郁症治疗在老年人群体中往往非常有效。
如何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认知模型是抑郁症治疗中最具实验证据支持的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的认知、思想和信念决定了行为和情绪。亚伦·贝克的名字与认知因果抑郁症模型紧密相连。他曾写道,当人们基于适应不良性信念和态度错误解读事件时,抑郁症状就产生了。该模型证明适应不良性认知先于并导致了心理紊乱。
贝克发现“从轻微神经症到重度精神病的各个抑郁阶段都能看到偏离逻辑和现实的思维”。他还指出了抑郁症群体的典型标签,包括自卑、被剥夺感、夸大问题、自我批评性思维、渴望逃离、死亡或重生。
抑郁症认知模型有三个原则:
第一,认知三联,指消极看待自我、世界和未来;
第二,模式,指适应不良性思想和信念模式;
第三,认知错误,指伴随着对现实的负面、虚假认知的错误思维。
抑郁症认知模型的三个原则简单易懂。模式是我们解读自己周围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赋予意义。贝克认为,要治疗抑郁,患者需要应对他们的适应不良性结论。因此,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是对这种模式发起挑战,然后提出对事件另一种更积极的解读。
抑郁症认知模型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归因,对控制和自我效能的认知,以及对自我和世界的信念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如果个体的想法和认知是负面的,那么就容易患上抑郁症。认知理论认为,自我决断和治疗干涉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最早使用认知视角作为治疗模型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阿尔伯特·艾利斯开始推崇合理情绪疗法。作为略同于今天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综合性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提倡将个体自我毁灭式的信念转变为积极信念。该疗法认为,这些信念是大多数心理紊乱背后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对抗它们,就能治愈此类病症。
艾利斯采用的方法被称为ABC模型,考察触发事件,人们与之相关的信念,以及或正面或负面的行为结果,或者产生的那个信念。艾利斯认为,采用这个模型,就能展现不恰当的思维过程如何导致诸如抑郁症之类的病症。
就在艾利斯建立ABC模型的同时,一位名叫亚伦·贝克的心理学家发明了认知疗法,该疗法认为,抑郁症和焦虑是由特定的焦虑触发思维模式引起的。他的解决方法是,鼓励患者通过苏格拉底问答法自我检视这些模式。苏格拉底问答法不提供答案,但通过反复提问,将这些模式从患者身上剥离出来,帮助患者自己看清那些自我毁灭式的倾向来自何处。
现代认知行为疗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艾利斯和贝克的研究,通过帮助患者找出自我思维过程中的抑郁症根源,并代之以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来改善患者生活。在这种方式中,塑造我们的更多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而非我们应对世界的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适用于很多人。它关注个体当下的现实境遇,而非投射的负面情境。但对于有的患者来说,关注未来和之后积极的可能性有助于他们从抑郁状态中抽离出来。来自西达斯西奈医院的研究者表示,一种帮助患者创造积极前景的全新治疗方案或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重性抑郁。接受未来导向疗法的患者在抑郁症和焦虑症方面有极大改善,生活质量也大幅提升。
西达斯西奈医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神经科学科成人门诊项目论文作者兼医疗主任詹妮思·维豪尔博士称:“最近的影像学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脑部负责乐观开朗的区域功能减退。同时,抑郁症患者通常缺乏技能帮助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他们设定目标、解决问题或计划未来的能力较差。”
同样来自西达斯西奈医院的阿南德·潘地亚表示:“未来导向疗法旨在教会患者用更积极的方式思考未来,并采取必要行动创造积极的未来经历,以缓解抑郁。”这一研究首次证明了以提升未来期望值为目的的干涉能缓解重性抑郁症症状。”(从占星学角度来说,这就像把木星作为解毒药,注入土星之中!)
传统疗法鼓励人们谈论当下问题和恐惧,关注消极的一面。维豪尔强调:“朝气蓬勃的状态所需要的思维模式或行动,不会在你谈论不开心的事情时产生。”
如果被确诊为抑郁症或者是疑似抑郁症的情况,请去医院就医,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我们希望你能度过自我的寒冬,并给予你真诚的爱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