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土星周期 | 这里有一份土星送给你的人生礼物,敢拆开吗?

(2020-06-09 10:04:53)
作者:比尔·赫布斯特
译者:Jun 校对:Luke
提到土星爷爷,大家应该都会感到有点怕怕的吧。好像人生这出戏,如果有了土星的加盟,就变得很是压抑、沉闷……可是,若道君要告诉大家,土星爷爷其实是来为你的人生送上一份大礼——土星周期。土星周期会为我们的人生拉开至少3幕剧情,而土星的礼物也藏在这些周期中,一起来看看吧。


占星学中的行星周期



占星学中,较长的个人周期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土星-土星周期了。土星-土星?这是口吃吗?不,这是一个缩写,是占星学中的一个技术性命名原则,它代表行进土星(第一个土星)和出生星图中的土星(第二个土))之间的合相周期。

 

对占星学知之甚少的人之所以知道这个周期,是因为他们听说过土星回归,这会发生在29岁,也发生在58岁和87岁。
 
在占星学中,“回归”是指行进行星在绕黄道完整一周后,“回归”到一个确定参考点的事件。通常情况下,该参考点是某人出生星图中行星的黄道位置。所有在我们个人出生星图中的行星都会回归。

对个人来说,所有回归当中最值得庆祝的的被称为太阳回归,它纪念的是人一生中的一年周期,每年都在我们的生日那天发生。技术上来说,因为日历每4年多一天,所以,太阳回归的确切时刻可能发生在我出生日历日的前一天,或者后一天。无论庆祝与否,几乎每个人都会记下自己的生日,而这个日子与太阳-太阳周期中的“太阳回归”相对应。许多占星师提供个人太阳返照图的解读,作为对一个人下一年的预测。
 
每颗外行星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都有一个周期,衡量了相对于在出生星图上固定而永久的位置,他们在黄道上的运动轨迹——木星-木星、土星-土星、天王星-天王星、海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冥王星。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增加第6个周期,即小行星凯龙星的凯龙星-凯龙星周期。这些周期中,最重要的节点(也是最值得注意的时间)出现在每季变化阶段,即渐盈四分相(90°)、对分相(180°)、渐亏四分相(270°)以及合相(0°)。

微信图片_20200609094211.jpg
 
这些特殊的行进周期,与我们星图中其他个人周期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激活与年龄有关。也就是说,它们同时发生在一个年龄段的每个人身上。高中毕业班的每个人都在同一时间(29岁)一起经历了他们的第一次土星回归。在你的高中班级里,准确的回归时间可能因人而异,但变化不大——就土星-土星周期而言,差距最多不超过一年半。

 

以下是6个长周期及其持续时间,包括完整周期和四分阶段

微信图片_20200609094213.png


微信截图_20200609094536.png

没人能活得长到经历海王星或冥王星的回归。在那些回归出现之前,我们已经摆脱了这个尘世的烦恼。但是,如果能活到老年(80岁出头),我们就会在这个周期的中点经历海王星-海王星的对分。
 
冥王星-冥王星则是另一回事。由于冥王星的轨道极其椭圆,所以它通过黄道带的表观速度差异很大。我们在冥王星-冥王星周期能走多远,取决于出生在本世纪的哪个时期。1900年出生的人必须活到101岁,才能达到那个周期的中点,这不太可能做到;同样,2000年出生的年轻百岁老人完全没有机会达到中点,因为这需要138年的时间。然而,相比之下,出生于1950年的人将在84岁时达到冥王星-冥王星周期的中点,这对许多婴儿潮一代的人来说是可能的。

注:婴儿潮一代指的是各国的生育高峰期所产生的一代人。

土星-土星周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写的是土星-土星周期。人一生可能经历3次土星回归,分别在29岁、58岁和87岁。这3次回归的前两次,将人生划分成了一场莎士比亚式的三幕剧,每一幕的时间跨度将近30年。
 
那么,土星-土星周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每一个周期有什么不同的解读呢?
 
土星-土星周期指的是:生活在我们身体所在的“真实”(即物质)世界——物理世界之中。换句话说,现实的舞台上充满了具体的、有形的东西——人与物的尘世。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这是真理。

为了了解对每个不同的人来说,需要面对呈现何种形态的物质世界,让我们通过星座、落入的(守护的)宫位以及行星间的相位,来看看出生星图中土星的状况。这使我们对性格(星座)、经验和环境的舞台(宫位)以及其他驱动力和动机(相位)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随着土星周期进入每一个四分阶段,这些因素将得到强调和重要的体现。这种对出生时的土星状况座三方分析,即星座、宫位和相位,是个人占星学的基本解读技巧。它与理解我们星图中所有不同的土星周期有关,不仅仅是土星-土星周期,但对于土星周期,它特别有意义。

微信图片_20200609094214.jpg


土星-土星周期的第1幕



1

从出生到28岁。也就是童年。

在童年时期,我们进入身体和世界。度过童年,我们了解了身体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是怎么不听使唤的),也了解了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是如何不运作的)。这种学习,部分来自于经验,但也来自于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留下的印记——我们的父母和家人、老师、所有权威人士和机构(包括宗教),以及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文化规范和模因等普遍信息(广告、期望、假设、群体规范等)。

最初的30年里,我们一直在间接或者直接地从经验中吸收这些信息。其中一些是正确的但,一些是错误的,但是所有这些都建立了我们大脑中的神经脉络,这些神经脉络将定义、强化我们的感知、思想、态度和信念,并使之常规化。所有这些都将决定我们以后的决策、选择和行为的特征模式(无论是习惯性的还是有意识的、情感的还是理性的)。
 
第一幕的4个阶段始于出生、7岁、15岁和21岁。出生时,我们是无助的。我们必须得到父母、哥哥姐姐或其他成年人的呵护和保护。我们也正在建立一个人格和世界观的内在宇宙,每时每刻。难怪新生儿每天要睡18个小时。他们构建宇宙的努力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了。

在7岁左右,我们通常会经历与家人最初的分离,进入新的社交情境——上学,每天花大量时间在同龄的其他孩子身边度过。学校也是社会教化的场所。

在中点,也就是15岁,这种融入社会的体验,最终导致与父母更大的心理分离(往往是叛逆)与同龄人的认同感更强,并通过性行为开始一对一亲密关系,无论仅是怀有兴趣还是成为实际经验。

第4个阶段的转变开始于21-22岁,这也是主流文化与占星学的分歧所在。
 
美国社会,到了21岁就是成年人了(中国是18岁,本文以美国成年标准为基础做讨论)。我们已经毕业了,可以开车、合法饮酒、投票,还可以上战场。人们期望我们走向世界,开始自力更生。然而,占星学对我们20岁-30岁的这10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21岁不是第2幕的开始,而是第1幕3/4的标志。我们的童年还有7年。那么,20多岁在占星学中意味着什么呢?在这10年里,我们逐渐褪去童年的外衣,尝试穿上成人的外衣,这些外衣可能适合我们,也可能不适合。不管怎样,我们还不是真正的成年人。尽管看起来像完全成熟的人,但我们仍然是孩子,仍然受家庭和文化信仰加给我们的印记的影响,仍然表现出我们所吸收的东西(有时也会表现出叛逆)。

这种情况何时会改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从完全长大的孩子变成成年人?这将在29岁时发生,也就是第一次土星回归。所有3个土星回归,不仅仅会引发单一的事件,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们是时间之流中重要的分界线,是3幕人生戏剧之间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人生正处于戏剧的哪个阶段。

微信图片_20200609094216.jpg

土星-土星周期的第2幕



2


从29岁到57岁。也就是中年期。


这30年是我们在职场上最具生产力的时期。此时,我们认识了自己的身体,考量了自身的社会条件,吸纳了别人加给我们的规则,也发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世界运作的规则。这是全身心投入生产的时期,我们在家庭和职场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看到自己的人生如何在眼前展开。儿时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实现了这些梦想吗?第2幕就是我们通过亲身尝试发现答案的时候。


第2幕的4个季度分别始于29岁、36岁、43岁和50岁

29岁时,我们开始成年,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外界更加负责,尤其是对于外在世界。(内在的责任感象征性地与另一个周期有关——土星-太阳周期。)随着步入30岁,迎来了中年期的春天,我们建立计划,制定决策,采取行动,并开始在社会中建构自己的成年生活。

36岁时,在中年期的夏季,我们更加大胆地前进,努力推行我们的意图和目标。

43岁时,我们到达了秋天的收获阶段。在接下来7年中,我们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或是收获失败的苦果。

到了50岁——年过半百,我们进入超脱和经验主义的冬季,放下了过去的努力和先前的判断,为第3幕做准备。
 
在这3幕中,第2幕(中年)是最没有好奇心的阶段。相比其他两幕,我们提出的深奥问题更少第一幕(童年)充满了“世界如何运转?”的实际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空气?”或:“我从哪里来?”第3幕(老年)充斥着哲学意义的问题,比如:“这一切有什么意义?”然而,在第2幕(中年),我们太忙于建立高楼大厦,忙于克服现实生活中障碍的调整,没空去问那么多问题。

土星-土星周期的第3幕



3

58到86岁。这是老年期,我们从中年的生产力逐渐转向老年的哲学沉思。

第3幕可以被视为留下遗产的阶段。过去所做、所学、创造的东西,哪些是值得传承的?我们希望如何塑造和思考对集体的贡献?应该为后人留下什么?显然,有些人的人生取向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人来说,第3幕意味着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尽管积累的资源、生命力减弱,或者是允许他们做的事情有限。然而,即使是这些人,也难免对自己为世界留下的影响产生想法和感觉。

严格来说,大约10%的人口可能经历第4幕。我妈妈在96岁时安详去世,因此,她已经处于第四4幕中的第9年了。不过,老实说,我没看到她在第3幕或第4幕中做了什么新的或值得关注的事情。我70岁了,接近第3幕的中期,仍然完全不知道第4幕可能意味着什么。

微信图片_20200609094218.jpg

人生3幕剧情的涵义



如果把这篇文章归结到最简单最基本的象征含义,土星-土星周期的3幕戏,其特征可以归纳为:——活力(生命)和衰亡(死亡)之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幕(童年),我们是不朽的。生物的生命力主宰着我们。身体不停地分泌生长激素,每天都在变强。这就是为什么世界级的体操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往往是小孩,也能解释为什么青少年几乎能吃任何他们想吃的东西都没事。哪怕消化系统无法处理他们吃的食物,也能蒙混过关而不招致严重后果。糟糕的饮食最终会导致身体崩溃,但通常不会在年轻时发生。第一幕中,死亡这件事只在别人身上发生。

第2幕(中年)时我们离死亡更进一步,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别人的。一个25岁的年轻人可以每周两次和伙伴打好几个小时篮球,之后喝得酩酊大醉,晚上只睡3小时,第二天还能正常工作。但当他30岁时(进入成人期的第一个10年),他逐渐认识到有些事变得不一样了。他还是会拼命打球,但受不了之后的醉酒。再加上,他的身体第二天就会酸疼得要命,缺乏睡眠让他的精力明显不足,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这是身体不再制造生长激素的必然后果。如果我们的身体可以永远制造生长激素,我们就能保持年轻和活力,但我们也会保持在不成熟的状态。产生智慧需要对死亡有觉知。

等到我们的小伙子60岁时,他变得像乌龟一样。他每月还能打一次篮球,就很幸运了,他也不再具备年轻时的技巧、体力和竞争精神。更有可能在后院投篮10分钟就可以了。所以,第2幕是放慢脚步,认真起来,每击必中。

第3幕(老年)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己和其他人的死亡。从50多岁开始,大多数人会经历重大的身体变化。从加速老化开始——我们开始变得像我们的祖父母,他们在我们小时候就看起来很老了。或患上某些慢性疾病,或疾病加深,限制了健康,消耗了精力,损害了功能。即使自身没有衰弱,也会不断看到认识了一辈子的人一个个变老、生病、死去。

死亡变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我们无法再忽略的事实。因此,第3幕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处理我们到来的死亡,无论是否优雅地接纳或否认它。我们开始注意到(有时是非常不高兴地),自身机能的衰退和丧失代表着死亡的前奏。


从一幕到下一幕的变化令人着迷。在第1幕中,由于我们是不朽的,我们有无限的时间和机会。矛盾的是,这意味着每件事都不怎么重要。哪怕搞砸了又怎样?未来会有更多机会。从第1幕到第2幕的变化是,不朽的感觉结束了,我们不再拥有无限的时间或无穷的机会。我们在第2幕的所作所为比在第1幕中重要多了,因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不可能毫发无损地从头再来,我们的时间有限,机会有限。因此,我们在中年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尽量注意不去犯错。
 
从第2幕到第3幕的变化更加深远。我们不仅没有无限的机会,反而接近死亡,而且很有可能在人生的下坡路上遭遇一系列严重的损失。各种形式的损失,都不仅仅是痛苦的事件那么简单。事实上,它们是通知我们在走下坡路的路标。基本上,认识的每个人都将死去,所拥有的、所成就的一切都会逝去。提前做好准备不太可能,但我们在时间的流逝中学习。当然,每个人某种程度上会对这些不愉快或难以面对的事情产生否认,很多人在整个老年时期都固执地留恋过去,表现得仿佛一切和以前一样。但这篇文章不是为他们写的,而是为那些至少愿意(即使不一定能够)活在现实而非幻想中的人写的。
 
这篇文章提出的框架可能并不总是反应在个人的生活中。比如说,有些人在人生一开始就视疾病或残疾为人生重要体验的一部分。这在星图中并不罕见,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例外。也有一些人本身是健康的,但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因为挚爱之人——朋友、亲戚或小孩的死亡遭遇不快。

一整代人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见证了大规模死亡——战争、流行病、大屠杀、自然灾害等等。当这些事发生时,就像经历过第1次和第2次世界大战的几代人一样,尤其是直接被卷入战争的士兵或平民,往往留下永久的创伤。然而,从象征原型来看,人生的3幕剧中,每一幕看似不同的死亡经验背后都蕴含着同样的真理,哪怕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

在生命之舞中,早期充满了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随之而来。土星-土星周期的3幕剧为我们提供了对时间结构的洞见。当然,占星学远不止如此(我们也是),这是因为结构不等同于内容。但了解年龄的基本意义,可以提供一个锚点,帮助我们扎根于个人的旅程。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布于若道平台,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分享到: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