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在东西方的各种文化中,月亮总是与人们至深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艺术家在诗歌与音乐中,借由月亮表达着人类亘古不变的情与爱。
从邓丽君的“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到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唱着“Moon river, wider than a mile”,再到夏目漱石的“今晚的月色真美”——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拥有着不同的肤色,人们却都有着同样一颗温柔的月亮心。
但每个人内心如月亮般柔软的那面并不容易被外人看到,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彬彬有礼、精明强干的人,很可能在亲近的人面前会非常孩子气。因为在亲近的人那里,TA感到放松安全,TA可以幼稚犯傻,却不用担心被严厉地评判和指责。
所以很自然地,月亮象征着母亲,以及由她而来的安全感、滋养和关怀。也正是由于这种无条件地包容与呵护,为一个人的存在与生命奠定了基础。
母亲的爱能够“引诱”一个人进入生命,换句话说,母爱能够让一个人愿意去活——因着这爱的美好,TA会觉得生命本身、活着,是一件幸福的好事!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那些一出生就被抛弃的婴儿,即便生活在物质条件非常好的福利院,能够得到营养充分的食物与干净卫生的居住坏境,但其中70%~80%的婴儿都活不过两岁。
因为并没有这样一个人——能抱着他们,与他们对视,亲吻、爱抚他们的脸,对他们微笑、逗他们开心。所以很自然地,他们并不愿意继续待在世上。
还有另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一位科学家把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子关在笼子里,笼子的一边放着铁丝做的猴妈妈,那里放着奶瓶,笼子的另一边放着一个棉花布做的猴妈妈。科学家发现,小猴子只有在饿的时候才去喝奶,大部分时候,它只呆在棉花布猴妈妈那里寻找慰藉——柔软的触感让它感觉起来更像一只真的猴子。
这就是为什么母爱对人的一生如此重要的原因,即便在人们长大成年后,其实也还在寻求这种爱的替代品——亲密关系。
这种亲密关系并不是刚刚坠入爱河的那种——一位令你神魂颠倒小鹿乱撞的异性或同性——这是金星所象征的领域;而是那种无所保留、亲密无间的温柔与接纳,这才是月亮所象征的归属与安全感。
至此,关于月亮所象征的母性特质的关键词几乎都有被提到:温柔、呵护、滋养、关怀、照料、体贴、安全感、归属感。
这些都是令人眷恋和渴望的美好特质,但每一个神圣的原型都具有其光明面与黑暗面。在月亮所象征的大母神原型中,其阴暗面,就如同她的光明面一样巨大又充满能量。
如果只是一味地歌颂和赞扬其美好的一面,就会像是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与“坏人”一样天真,这种天真如果不加以视检,将会带来沉重的成长代价。
母性的阴暗面——这句话听着就让人感到不适,主流观念无止尽地赞颂着母爱的伟大,但如果调低音量最大的那些声音,以一个更加整体和全面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发现,光明是不可能独立于黑暗而单独存在的。
就如同尼采说的:“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而大母神原型的阴影面就如同她的光明面能够给予生命一样,能够吞噬生命。
吞噬,即是母性原型阴影最重要的关键词。阴性原则在视觉象征层面通常与容器相关,例如碗、盆、锅、杯子、包……所有中空的、能够放东西进去的容器。
这对应的女性最显著的性特征——子宫,孕育生命的容器。而她的阴影与危险就在于,人们在无意识中太过依赖和怀念母亲的怀抱,从而无法离开这个子宫,因此也就无法“出生”为一个全然独立的个体生命。
有一种很常见的模式是来自母亲的“过度保护”,这种体贴入微的爱的反面就是令人窒息的爱,无微不至的背后是对外在世界的不安与焦虑、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与贬抑。对子女来说,来自母亲这样的信息会使他们培养不出自信的力量,内心脆弱、空洞。
那些为子女准备好一切,总是叮嘱孩子要这样那样的母亲其实是在无意识地对她的孩子说:“你还没有长大,你没办法自己做好这些事,你必须听我的才行。”所以通常,成年后的子女会排斥母亲的过度呵护,原因就是他们渴望剪断“脐带”,成为独立的个体。
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两个不平等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个人需要帮助,而另一个人给予这种帮助。而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并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即允许这个孩子最终脱离母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
因为大多数母亲在她们的孩子完全依赖她们的时候,能够从中得到非常大的满足感,即便在外人看来除了孩子脸上的笑容之外,她们并无所得。但是从深度心理学层面去探究,就会发现: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
另外一个根源也许是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婴儿对母爱的需要就如上文提到的,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对于另一个人的存在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身,会提升母亲对自己的正向感受,让她觉得自己是如此重要、可以左右另一个生命。
在生物学中,两个无法离开对方而独立存活的生物体被称为“共生有机体”。共生有机体的“楷模”是怀孕的母亲和胚胎之间的关系——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并且互相需要。
胎儿是母亲的一部分,并从她身上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母亲就是他的世界。从母亲的角度,她抚养和保护胎儿,同时她自己的存在也因胎儿的存在得到一种升华。
此外,共生有机体的负面形式也经常出现在不成熟的亲密关系当中,即服从与控制——医学名词就是受虐与施虐癖。
有受虐癖的人通过把自己变成其保护者的一部分使自己摆脱孤独感。保护者就是他的生命、没有保护者他就无法生存。对他来说,保护者的威力超越一切,他接受被其主宰。
受虐者必须成为其保护者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分享保护者的威力和安全。受虐者从不孤独,但也绝不独立。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还没有完全诞生。
共生有机体中的另一方——控制方,也就是施虐癖。他通过把另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摆脱孤独,他吞并他的崇拜者,从而使自己身价百倍。
施虐者与受虐者最大的特点是:双方都不能失去对方,在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和完整性。
如果说精神健康的本质在于脱离母亲的子宫,成为独立的个体,进入世界,那么严重精神病的本质就是被母体所吸引,要重新回到母体——也就是被夺走生命。
母性的阴影面会让一个人以爱的名义,有时是以帮助对方和履行责任的名义在将另一个人保留在自己身上——对方必须通过自己才能呼吸和生存。
这种模式在亲情、友情、爱情中都有可能出现:出于“我是为你好”的角度对另一个进行控制、教育和指正,其实都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效能感,在这些表达的背后,此人在说“你并不如我,我比你更懂”。
通过帮助和照顾别人去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但过程中却忽略了别人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这是母性型人格最大的阴暗面。
而最可怕的是,当这样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无意识时,TA通常会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善良的、热心的人。当别人隐约感觉到这种越界的“帮助”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拒绝TA时,TA又会将自己看作一个被辜负的受害者。
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是:没有尊重与信任就没有真正的爱。尊重意味着将另一个人看作是与自己平等且同样重要的个体,所以尊重他人势必需要一个人具备独立完整的自体——他不需要其他人的依附和仰慕便能认可自身的价值与力量,这种独立性能够催生出健康的人际边界。
而对他人的信任也必然建立在对自己和对生命本身的信任之上,这种信任需要一个人内心能自发地感受到安全,如此他才能信任别人的力量,不过多地干涉和提供越界的帮助;与此同时,这种信任必然会给到对方正向的鼓舞,让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也许在成年之后,我们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自我养育——成为自己的母亲,给予自己成长的养分,培养自身内在的安全感以及接纳和认可自己。而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的,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杨浠Vera
ISAR认证占星师(2017年获得)
全职心理占星师,若道COAC高阶学员(2012届)
咨询时长已达800小时
占星咨询微信号:haloace(请注名占星咨询)
微信公众号:ver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