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深度干货丨天海周期:如此关键的“第二轴心时代”,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

(2022-04-08 09:59:34)
作者:乐木
编辑/翀子 封面/书君 图片/网络


【上篇】,作者梳理了天王星与海王星的行星原型与神话,从久远的历史中点明天王星与海王星的汇合周期(171年)对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这篇将继续未完成的旅程,让我们更深入的领略行星周期的魅力。


科学兴起: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让我们再来看看,19世纪初至上世纪末的这轮天海周期(也是距离当下周期最近的一次)。


1821年,天海合相在摩羯座初度。这一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去世。作为人类最早的民主政府——法兰西共和国的领袖,欧洲第一个不是因为血统登基的皇帝,拿破仑向所有人展示了从平民身份到皇帝身份的转变过程,开启了神(皇帝)与人(平民)之间的新故事。


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那些似乎天生更高贵的人,并不拥有高于他人的权力,其地位更不是来自“神”的旨意。


类似的主题预告还可见于同一时期,诗人帕西·雪莱发表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篇诗剧是基于古希腊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故事进行的新改写(此处又见天海原型,在对古典神话的更新里,表达出新时代的解放精神)。


不同于早期的希腊版本,在新版的结尾,为拯救人类而备受酷刑的普罗米修斯没有与宙斯和解,而是联合冥王哈迪斯,将暴君宙斯打入了地狱,“人类从此一律平等,没有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区别”。


恩格斯称雪莱是“天才预言家”——在这本著作发表后的一百多年里,不同身份(各阶层、肤色、种族)的群体,实现了自由与解放:延续数千年的奴隶制度被废除了,充满歧视的种族隔离制度也被废除了(最后一个结束种族隔离的南非,是在1991年)。


image.png


而1960年代(当时正值天冥合相),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中,发出了更多关于身份平等的呼声。人性的尊严和民主自由,成为当时社会中广泛认可的观念。


不过,正如海王星所象征的复杂性,当天海结盟时,“进步”的各种征象里,也常常伴随着微妙的文化影响力。


19世纪另一部更具标志性的、预言般的文学作品,是年仅19岁的雪莱夫人于1818年发表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又名“科学怪人”)。这本作品被视为科幻小说的鼻祖。


书中描述了科学家试图制造人类的故事。被科学拼接出的“怪物”既无法融入人类社会,也不受科学家控制,最终悲剧结尾。书中以文学形式,反应了19世纪科学发展的深层议题,讽刺了当代科学(天王星)试图代替造物主(海王星),不惜代价追求一切知识的自负傲慢。


从十七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再上一个天海周期),随着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神、宗教信仰,以及所有不能被科学证明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统统受到了质疑(天王星)。占星学也被排除在正规学术之外,与天文学分离。


进入十九世纪后,科学已发展成了人们追求真理、驳斥神秘学与信仰的工具(或是武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科学即真理。世界是一个脱离思想而存在的物质实体,而人的思维活动,不过是由电流和化学反应维持。


在机械唯物哲学观的主导下,精确的测量征服了广袤无限;客观的头脑(天王星),好像就足以洞悉混沌世界的全部缩影(海王星)。而探寻精神世界的各种学说体系,被科学定义为了人们自我安慰、试图抵抗空虚感的虚构故事。


不仅如此,对比一下轴心时代更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科学(比如,数与神学·毕达哥拉斯),19世纪的科学发展,总体更以物质主义为导向。提升效率,发明更多的机械、电器和武器;强调新技术带来的利益,而非伦理道德风险(体现了摩羯座功利主义的阴影)。


到了十九世纪末,人们认为唯物科学理论已经趋于完美,“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然而,修饰工作再也没有等到完美收官的那一天,“两朵乌云笼罩住了大厦上方美丽的晴空(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 1900年)”


image.png


在20世纪初(天海对分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现,颠覆了传统物理学,随着尼尔斯 玻尔(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那句著名的名言——“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一切,都是由那些不被视为真实的东西构成的”,“唯物科学之神”悄然进入了黄昏。


不仅是没有等来完美的大厦。一个切断了精神世界联系的世界,也只留下了孤立的心智碎片,和存在主义者们幻想出的神话。


如同科学家弗兰肯斯坦拼接出的躯壳,即使闪电(天王星)给了它生命,却无法让它真正拥有一个完整的灵魂(海王)。在身体与心灵、意识与精神的分离中,无论个体还是集体,都会在碎片化的世界中失去方向。


在那个时代,人们纷纷失去了与心灵的对话,任由集体意识淹没自己;笃信物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阵营,把对立的国家拼接在一起,而相同的民族却被隔离在两边;不同的信仰、割裂的文明,为纷争与战乱种下了种子。


即使今天,仍可在东欧目睹到一些阴影的延续。而这种割裂所产生的影响,到了周期末期,在1990年前后达到了极致:苏联解体,一些战争结束了(两伊战争,教派和土地之争),一些战争又开始了(海湾战争,还是来自历史土地的划分)。


上一个周期留下的问题与遗产,也成为了新周期之初的背景。如同不断涌来的波浪,连续而坚定的发展着前一个周期的故事和神话。


image.png


天海摩羯座的下半场



20世纪90年代天海合相之初,美国神学家尤尔特·卡曾斯(Ewert Cousins)提出,人类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轴心前时代、轴心时代和第二轴心时代。“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意识的转变。它意义深远,我称之为第二个轴心时代。”


对比第一次轴心时代,除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合相外,当时的冥王星(金牛座12度左右)也恰好来到了远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而上世纪90年代的天海合相,令人惊讶地,冥王星(天蝎座12度)来到了近日点,它离太阳最近的位置。


想想海王星与冥王星轨道的关系,二个交叉的圆。在冥王星围着太阳248年的时间里,有20年,它会穿过海王星轨道,开始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阳,一直走到最近的近日点。其余200多年的时间,它又会滑行出去,远离太阳,滑出海王星驻扎的太阳系的边界。


如果说海王星象征了那扇神秘的玻璃窗,飘浮在意识世界(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与无法看到的意识(太阳系外的宇宙)之间,那冥王星就像穿行在二个世界的“萨满”大部分时间,它呆在海王星外面的神秘世界,偶尔插进来,向意识的世界(太阳系)解封一些神秘的信息。


1979年2月7日,冥王星进入海王星轨道,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阳。1989年达到近日点,随后开始远离,历经了20年零4天之后(1999年2月11日),缓慢地回到海王星之外。


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转速度越快。近日点的冥王星,像一个隐藏的脚注,提示着某种深层能量的释放,激烈性和强迫的感觉被强调了,以及,必然的转化。


image.png


二十世纪90年代,天文学上首先迎来了一段黄金复兴时期。哈勃望远镜成了人们在宇宙里看得最远的眼睛,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随后一系列的新发现,一次又一次唤醒了人们对宇宙的惊叹与敬畏。


如果我们相信天空与心灵的镜像关系,那么在宇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否会有一种预言,宣告它与打开人类心灵意识的共时性?


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PC)普及,海底电缆把世界各地的互联网连在了一起,跟着精灵一般的搜索引擎,我们可以去往任何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


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有了比飞机,火箭快的多的意识交通工具),它又变得越来越大(每一秒都能找到新的发现)。从数字革命,到今天谈论的媒体文化现象(无论好坏),互联网对整个时代的意识塑形可谓功不可没。


意识的媒介从时间、空间上被彻底改变了;任何角落的声音都可能“瞬间”被所有人听到;正如尤尔特·卡曾斯所说,“全球意识在这个时代真正形成,所有人经历着单一、共同的历史时代”。


文明的集体意识海洋变得无比广阔、深邃,紧密相联。但硬币的另一面呢,集体无意识泛滥的泡沫。当寻求刺激的疯狂(天王星)与虚假欺骗(海王星)合谋时,大海就会显露狂暴和不理智的一面。更别提,混沌的水流对流行文化的操纵,对集体价值观微妙的渗透和侵蚀。


image.png


二十一世纪也是“个性化”的时代”,互联网不仅鼓励了多元化(个体间的差异),也给个性探索内在的多维面向提供了渠道(人格的不同面向)。


没有人再想从属于一个集中又单一的集体标签,这个时代的身份,是更灵活、丰富而有层次的(想想微信或社交帐号里,加入不同群组的个体身份,每一个都代表了自己对某个独特价值的认同,且群体间也在相互影响),不同的个性身份,又在网络中形成无数个自由(天王星)、漂浮(海王星)的意识群落。


相较于实体世界,在网络世界里的身份,延伸出了更快速、开放、流动(无固定边界)、自由而不确定的关系。


可反过来,当意识无限自由时,“自我”(天王星),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难解的迷(海王星)。“我究竟是谁”,似乎很难再在这个多元、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唯一的答案。在多重的身份,甚至矛盾和冲突的身份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迷失感。


当面对信息化时代里无穷的选项时,“我还可能成为谁”,也成了一个神秘、充满诱惑的问题。


仅仅用混乱和迷失来总结这个时代的特征吗?并不算公平。反观几十年中的社会变化,和碎片、多元化环境同时活跃的,还有一股回归精神整体意识的复苏。和上个世纪的“割裂与分离”相比,新一轮的天海周期,从最初就开始了一系列不同的基调转变。


90年代,随着大量荣格主义作品(成形于上世纪天海对分时)的流行,坎贝尔留下的神话遗产,包括许多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灵性启迪,一股探寻心灵奥秘的渴望也涌入了集体中,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对神秘学的好奇。


在心理学理论和疗法中,人们的关注从早期精神病理学的精神分析,转向了梦境、心灵、神话和原型的维度。心理工作,不再被简单地判定成生理疾病或缺陷,“疗愈灵魂”的关怀,正开始尝试与唯物观的“心理诊断”结合在一起。


无论借助咨询还是自助学习,占星、神秘学、冥想还是灵性艺术 ,人们逐渐想要花更多的时间探索那个“真实的自我”。而2020年疫情后,这种关注内心世界的意识趋势,似乎也随之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强化。或许,这已为新一轮天海周期的“进化”之路开了个头?


image.png


回到天海原型上,每一轮新的神话,总会从一股融合(海王星)的试验(天王星)开始。对集体文化来说,它可能发生在科学与灵性,艺术与哲学、物质(外在)与精神(内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智力与灵魂之间等等。


即使我们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神话最终会怎样,但一定期待着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华尔兹。换句话说,找到一种方式,让原来分离和对立的事物,在融合过程中诞生出新的生命。


对个体来说呢?我们又如何来更新个人的神话?理解一个完整又独特的自己?


我们看到了诱惑和谎言,看到骗取同情心的报道,我们也看到了科技飞速发展,创造着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在更加碎片化的快节奏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收获属于自己的灵性智慧。


从轴心时代最初的“身份”概念,到了现在,任何外在的“神话”已无法再完整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自我,不仅想要从社会神话塑造的身份中解放,也想从集体信仰的示范中抽离,这意味着在任何一条追寻灵性智慧的道路上,要选择忠于自我的方式。


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是如何相信的?一份健康的理性,会把海王星的窗户擦的更亮。当然,不要忘记海王星的声音,它是关于爱的,关于臣服与连接,对自己、他人、整个世界充满同情。


或许,这就是我们想要在新的天海周期里,寻找的“宇宙身份”吧。


image.png


结语



聊一个上百年的时代变迁,总有点“夏虫语冰”的感觉——小小夏日毛毛虫,构想着伟大冰川形成的画面。不过,原型和周期的知识,却在以它的方式,叙述一个清晰的主题和道路——


它有着必然的复杂、流动与模糊性,在开始一定会伴随巨大的不安和混乱,直到自发式的理解惯性(旧神)进入反思(天王星),新的神话重新构建……


而在这个主题潜在的所有祝福中,有一条重要的信息:当有一天回首起2020的“暂停”时光,“失去”与“灾难”,已不再能概括全部的意义。


或许它最美的神话结局,就在这段话里:


image.png

最惊人的宇宙奇迹不是恒星,不是行星,而是我们自身。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左手的原子和形成右手的原子,很可能又是来自不同的恒星。仰望星空时,恒星对于地表上的我们美得遥不可及。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星星的孩子,是宇宙的奇迹。(布莱恩·考克斯,物理学教授)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发布,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乐木

若道2018届核心课程认证毕业生,若道咨询平台入驻占星师

若道2021年生时校正认证占星师(满分)

复旦大学MBA,20年企业咨询及HR经验

咨询微信号:shyjywy


分享到: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