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翀子 图片/稿定设计
文章源于书籍《认识平衡》
本文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得病原因,并认为付出与回报之间是重要的平衡,同时,在众多健康因素中,“心平”是起决作用的因素。
人为什么会得病?得病是一种需要、一种平衡,是让你明白现在得病是平衡当年对某些事没能辩证地看问题,有偏激的心理。你找到平衡点,病才能彻底好。
得病没有凭白无故,它来源于你的思想境界。根据自然力平衡理论,是自然力用得病这种形式告诉你,你的想法有“过”的地方,不是错没错。它以各种形式告诉你,可以变成你的感觉,变成你的病。
你“过了”怎么知道?通过病点化你的“过”。如:你对卑躬屈膝的人反感,往前弯腰就费劲。你对这些人理解了,弯腰就能正常了。
平衡理论使我们知道,面对一切要能折能弯,你身体的对应部位就不得病;如果你对待事物只能直不能弯,或者只能弯不能直,处处较劲,不但活得累,而且身体还会得病。
病没有白得的,而是需要才得的。这都跟你的心理定位连着,你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身体。得病是“调信号”的一种形式,是自己当年面对各种事物时存的不平心理,一旦遇到适当的环境,如传染、外感等诱因时,激活了原有的内因,疾病就出现了,不同的病症只是存了不同内因的结果。
有的人一着凉,就得感冒;有的人一磕一碰,造成骨折,都是存留信息的反应形式。得病是对你偏激心理的平衡。在生活中你看别人别扭,总想把他扳过来,当你跟他较劲时,就会发现自己转动头部会困难。你觉得什么好过了时,它就能给你带来相反的结果。
实际上得病是让人觉悟。
得病并不可怕。得病是当年你看不开、较劲的状态或理念存留在脑海中的信息在诱因下的反应。得了病,就按我们找到的心理规律,把当年的不平心理和不良定位转换过来,你的身体就健康了,就解脱了。只要按照这个方法,病无论现在能不能好,最终结果会好。
现在对待某些恶性病,病人的最终定位结果是不良的,癌症病情发展快的原因也与此有关。因为得癌以后,人容易产生恐惧怕死的心理,这种心理就会使疾病产生恶性机转,这时病人的不良逻辑也就越绕越深,造成恶性循环。
存病很容易,世间的很多事,遇到了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包括自己的疾病、不顺、挫折等。这些都会引起分辨心,有分辨心就会存信号。
把事物看得多重的人都有。有人把金钱看得重,有人把家庭看得重。看重后你就可能为此想不开。你能想开了是良性循环,想不开就将是恶性结果。
你对世界的定位就是你身体的反应,包括对所有的人、事、物、动物等。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那么自然,一切都在平衡之中,你的心也能顺应自然,那么你的身体就正常。你看问题的心理往哪边偏激的时候,身体里也就多了一个不正常的点,你某一项生理功能就失常了。
人们跟什么较劲的都有,所以得什么病的都有。哪有病就说明哪还没明白。实际上不论你表现怎样,动机如何,身体有病说明你已经偏离了自然状态。
导致得病的心理定位,跟病本身是一致的。你对世界定位的同时,也在给你的身体、给你的生活定位,你某方面心情越强烈,引发的这种病就越重;你的定位越偏激,反平衡的力度就越大,你得的病就越重。
比如,把谁都当成坏人或有一件事觉得对方特别坏,就得想办法去算计,想的又不一定是好办法,这种心理会影响肾功能。因为定位成别人特坏,挖空心思去想各种招数的心理影响肾。原谅了别人受益的是你自己,因为你的反平衡越少,你得病就越少。
付出与得到是很重要的平衡。付出了,就一定得到;但不一定在你付出的这个点上得到。这与你付出时的状态有关,同时也受大环境平衡的影响。但得到是早晚的事,是从不同事物上的得到,不是你付出后就应该从所付出的这件事上得到。
如果每个人对待事物的心态都是平静、坦然的,就会在付出的事上得到好的结果。正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深度不一样,把握的平衡点不一样,才出现了觉悟的高低,区别在看待事物的深度上。
就像下棋,走哪步对?高手能看见五步棋,低手就看出一步,只能这样走,不走这步走什么?其实能走的步多了,但由于层次不同,低手只能走这一步。
现在反过来想,把当时使你心存不平的事,都定位为需要,因因果果就应该这样,都是需要,无所谓好与坏,就没有不好的感觉,你要认识到这一点,对你的治疗就有决定性的作用。
心平健康学的作用,不仅是去掉身上的疾病,还有减轻生活中的烦恼。能在拼搏时面对挫折,从挫折中反思原因、调整心态,把一切都淡化,生活自然感觉轻松。
跟观念较劲的人逻理性疾病就重,得病的严重程度与你对逻理较劲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观念不特别注重的人,则是患事物性疾病的多,无关逻理。社会上较什么劲的都有,较劲的程度不一样,因此病的种类和重度也不一样。
有人根据学了的某些知识,形成一种强烈的观念,不符合这个观念的,就认为不对,这样我们就会被学的知识所累。其实知识是为了扩大你的胸怀和视野用的,如果被知识困住了,生活的空间反而更窄。
比如电视里说什么东西中有致癌物质,它的销售量立刻就下来。其实只要想不开,对事儿绕了死扣,就存了得癌的内因,与吃什么没有绝对联系。想不开对事绕了死扣,使气血淤滞变成癌;转换观点后,把原来的事想开了,淤滞化解了又可化合成营养,这是一个辩证关系。
往往科学越发达,人们越注意,人的免疫力就越容易被破坏,人自身的防御能力、免疫系统发挥的作用就越少。人们平时过分注意的过程,实际上是调信号和存信号的过程,即引发疾病的过程。再遇到相应的外因,病就显现出来了。
但不是每次心情波动都一定出反应,关键在所存信号的多少,被事物引发的心情越重,所存的信号越重,就容易导致发病。
人对什么事心里绕了死扣,常导致恶性疾病。比如癌症,就是你偏激心理太强,而又不能自我调整的结果。其实可怕的不是当时的偏激心理,而是病了以后自己不能解开,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遇到什么事,最根本的是要想开。
通常人得病后,在医院检查的结果还没出来时,最容易胡思乱想。心胸宽的人想到结果是良性的可能多,心窄的人就容易把事情预想的非常严重。你想得越多,程序排得也越多,信号调得也越多。
不管得什么病,首先心要坦然。学习心平健康学的理论,对疾病就有了新的认识。得了病,要明白是由于原来存了不平心理,所以就应该坦然面对这个病,按照心理规律进行调整,一边调治一边静下来体会病的本身,对病就有调整作用。
实际上用心理治疗,是通过疾病发现自己生活中各方面的“太过”与“不及”,发现后主动去调整。调整时,首先要能平静坦然地面对疾病,把以前认为不平的那些事想开,把对疾病的不理解换成另外的观点,把它理解成是平衡的需要。
如没有这套理论,谁得了病都觉得自己不该得,其实得病实际是自然需要。人都处在这种平衡当中,平衡的目的是为了不陷入两极(太过和不及)。
通过发现社会上其他人的毛病反过来发现自己,只有这么逐步发现自己的错觉,修证自己,才能逐渐达到觉悟。正觉越多,你活得就越轻松、越自然;错觉越多,你活得就越累。
事物性疾病,有时想几遍就能起到治疗作用。带有逻辑观点的病就要转换逻辑。只要立体地看社会,就会明白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平衡的需要;只看到社会的某一片段、某一点就不容易想开。
实际上哪个时代都有社会需要,只要你过激了,就会有平衡。但人一般出问题时,想不到这是怎么样一种平衡关系。人应该要求进步,要求进步本身没毛病,但这种想法过了就要出问题,有些人被冤枉恰恰是源于过分的求“好”,人要把握的是火候。
长寿最根本的原因是心平。锻炼对身体有益是肯定的,但不是绝对的。在一次人口普查中,我了解了十几位百岁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想得开。有性格好的,也有性格不那么好的,但说完就过去了,不往心里去,不往心里存信号。
外因不是没有作用,有一个好的环境能让你更静心。人能想开很关键,想不开光锻炼身体不行,锻炼完了接着较劲,照样得病,也不会长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能想得开,效果才会更好。
学心平健康学治病,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这些病,去理解平衡法则,并不断发现自己的“过”。在调病过程中我帮助你,给你指出你的病是因某件事引起的不平心理所导致的,是哪个心情得的这个病,你怎样想病就能好、就能减轻。但你硬是想不开,我就无法帮你了。
我能做到的是把病因以及怎么反思告诉你,想开的整个过程要你自己完成。把方法告诉你等于是我在指路,不给你指路,你可能绕了半天找不到是什么心理得的病;但想开还得靠你自己。
真能做到看什么都正常,你会解脱很多。病今天没有调好,明天接着调,根据身体慢慢来,要能通过身体找到“本来”,在自然当中只有你不知道的道理,不存在没道理的事。
咱们现在的平衡理论,能帮你想开很多,但这毕竟在众多的理论中还只是一点点。治病只是一个过程,我希望你能用平衡的理念造福自己、造福家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在若道平台发布,欢迎转发,反对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