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一个男孩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人? | 男性自我疗愈与成长

(2023-08-03 09:37:32)
作者:杨浠Vera
 编辑/玫瑰 封面/书君 图片/网络


作者的话

在整个时代由父权转为平权的当下,越来越多女性的声音和需求在被听到,随处可见“女性成长与疗愈”类的话题,但几乎从未出现过“男性自我成长”与“男性疗愈”。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男性不需要成长和疗愈吗?为什么很少有男性说出自己的痛苦?或者主动寻求帮助?似乎对男性来说,求助或表达痛苦就等于承认脆弱,然而这种对成长和疗愈的抗拒又会使自我陷入更糟的境地,最终形成一个负循环。

事实上,男性在背负着父权文化下“必须活得像个男人”的压力背后,是亟需被看到的强硬外表下虚弱甚至受伤的内在,以及因现实压力带来与内心世界的失联,所导致的诸多身心症状。



无形却实存的自性化过程




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是一个一直在持续的过程,与生理发展的由弱(童年)到强(壮年)再到弱(暮年)不同,心理发展是一直螺旋式上升的。如果很幸运地,这个过程没有被创伤打断并导致心理疾患,那么最终它将走向全然的精神自由。

这个持续终身、无形却真实存在的心理发展过程,在深度心理学领域被称为“自性化”。它是自发性的,就是说人无法拒绝它,就像人类无法拒绝死亡一样。人只能选择有意识地主动与自性化的过程配合,或者无意识地被动接受,这两者的差别是巨大的。

“意识”可以简单理解为小我(ego),就是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想要最大化现实影响力与获得各种利益名望、满足自我欲求、趋乐避苦的那部分自我。而自性(SELF)则是宇宙、自然法则、神性与更大的存有为我们铺展的精神成长与进化之路。

当我们与自性背道而驰,生活将变得空洞而无意义,甚至于祸患各类身心疾病。但如果能够有意识地配合自性化进程,我们将感觉活出了自己的天命,觉得这才是自己应该做的,或应该成为的人。所以,去了解自性化的整体过程就变得很有必要。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你不遵循自己的自性化道路,它可能会杀死你。它会让你生病。它可能导致无意识启动自杀行径。——荣格

此外,男性与女性的自性化过程是不同的,最典型的表现例如:当一个女性陷入心理危机时,她要做的是从外在生活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安静地独处,在隔离与寂静中获得新生;而当男性陷入心理危机时,需要做的却是不逃避,拿出勇气去战斗,不管这战斗是对内还是对外。

图片


意识与无意识


在自性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也就是意识要去主动靠近无意识,去了解自身内在不愿面对的关于自己的真相。意识是你知道自己的部分,无意识是你不知道自己的部分——人们经常会否认自己是什么样的,事实是他们在无意识地防御那些自我的阴暗面,或者对那部分自己是全然无知的。

这种对于自我真相的否认和无知,会转变为心理疾患的藏身所,或者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如同荣格所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将会变成你的命运。”

所以我们需要主动与内在无形的进化驱力配合,这样不仅会让心智更加成熟有力,也会让外在生活更具满足和意义感。这趟旅程的第一步,就是对自性化的无意识过程有所了解,这个过程是无形的,它隐匿于人类内心之中,鲜少被意识触及——


男性自性化的发展过程




自性化的历程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其中有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专属任务。


第一个是童年阶段的母亲,第二个是青年阶段的父亲,第三个阶段是中年阶段的阿尼玛(男人心中的理想女性),第四阶段是中年晚期的自性,第五阶段是老年阶段的神-道-上帝阶段。

这些阶段呈螺旋式上升,每一阶段所出现的情况,将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它们不完全是线性发展,一个人将在一生中不断解构重建这些主题以发展心智。

第一阶段:母亲的男孩


这一时期,塑形我们人格的主要因素是母亲,一位好的母亲能够“引诱”婴儿进入生命,使他想要活下去。

想象一个灵魂来到三维世界,环顾四周,必须决定自己是否要留下——这里好吗?在这里我感到快乐吗?我会被善待吗?足够好的母亲会用她的爱与滋养让这个孩子觉得“活着是一件幸福的好事!”而这也会奠定此人在往后的生命中是否会有自杀的倾向。

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被爱和被照顾,有着足够的生活保障,那么不管未来人生变得多艰难,他都会不自杀。简而言之,健康的母婴关系可以带来对生命的投入和承诺,这也是此人未来与其他人能否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而这个阶段的发展陷阱就是,当一个人的母亲过于溺爱孩子时,这个人有可能会因为太过依恋母亲的怀抱而不愿长大。最终形成“永恒少年”式的人格,就是常见的“花花公子”,他们“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因为他们无法真正去爱,只擅长通过诱惑去获取爱。

这样的男性渴望女人要像母亲一样无条件地爱与包容他们,在无意识深处却深切地想要脱离母亲-女人,去进一步进行自性化的发展过程。

这会导致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意识层面他会不断进入新的关系,潜意识却产生“弑母”的动机——切断与母亲-女性的情感脐带,因为他们只能以“男孩”的身份与女人建立恋关系,却无法进入下一阶段——以成熟男人的身份与女人建立关系。

在母亲主导的童年阶段是像天堂一样的生活:一切都有人供应,压力非常小,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永恒少年”在成年后,为了在心理层面仍旧保有这样的体验,继续活在自己的“白日梦”中,当现实不如其所愿时,他们变得愤世嫉俗,借酒消愁。然后就是神经症的入侵,认为一切都不够好,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过去。毒品和酒精、抑郁、疲惫,缺乏生命力,成为这类人的典型症状。

图片


第二阶段:父亲的儿子


成功通过第一阶段的男性会与母亲做健康的分离,获得许下承诺与承担责任的能力,接着进入父亲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上创建自己的一席之地,负责任地照顾自己。

一个男孩需要有一个足够好的父亲,才更容易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父亲将他们从母亲那里带走,要求他赢得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父爱不是,你需要努力才能获得。

这个阶段,男性的身份认同围绕着社会阶级、成就、认真工作、纪律等价值观而形成。你会被根据成就被分级,违反规则则会受到惩罚——父亲的世界是律法、结构、后果和成就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成功通过该阶段,就会发展出人格面具,即拥有良好的社会功能。然而父亲的世界也有着它的陷阱,那就是一个人彻底认同了他的人格面具-社会身份。

例如一个公司高层或者机构领导,当他们的人格面具不可摧毁也不能拿下的时候,自性化就停止了,一个人被他的面具困住了——你变得事事按规矩来,无法跳出条条框框,创新精神消失了,你只想保持现状,变得保守僵化,因为这才符合你的利益。

然而停滞在这一阶段也会付出可怕的代价——失去了生命的喜悦与创造力,枯燥乏味的生活之下是忧郁、焦虑和莫可名状的内在冲突。不论外在症状是什么,都是无意识想要让自性化过程继续进行的表征,就像我们排病反应都是在让身体重新恢复平衡一样。

第三阶段:英雄与阿


自性化的过程简单来说可以被40岁左右的中年危机划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前半生的母亲和父亲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ego),后半生的3个阶段任务则是发展自我与自性(SELF)之间的关系。

在成功通过第二阶段的父亲主导阶段后,我们进入第三阶段——中年阿尼玛阶段。在此阶段,权威的位置从外部转向内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努力达到个人自由。如果父亲阶段是服从权威,英雄阶段则是行使个人自由。

这个过程是藉由英雄与阿尼玛的关系触发的。“阿尼玛”是男人心中的女人,是理想爱人和完美女性的形象,是男人内在的阴性能量

处在中年阶段的男性会通过“中年危机”遇到这个样一个让他失去理性与自控力的女性,这个女人会以其他女人从未有过的方式来对这个男人的灵魂说话。男人会把阿尼玛投射在这个女人身上,认为她是灵魂伴侣。

灵魂伴侣是一个与你的灵魂说话的人,你以自己过去生命从未有过的深度、想象力和感受力与她交流。这是非常强有力的体验,会让一个男人想要重新安排生活,好为他的阿尼玛找到一个位置:有时这意味着要离婚、改行、移民等。

但阿尼玛本身是我们心灵内在的能量,是男人与自己灵魂联结的桥梁,是一个男人内在的女性功能:直觉、想象力,充满生命力和偶然性的神奇魔法面向,当她被投射在一个具体而实际的女人身上后,会随之引发可能性与破坏性兼备的事件。

因为阿尼玛是无意识的转化能量,一旦投射在某人身上,这股转化的动力往往也就从关系中显现出来。阿尼玛是人格面具的对立面。阿尼玛是狂野的、充满能量、不守规矩的,人格面具是秩序、责任、稳定。在这一阶段英雄回应自性的方式,是离开社会秩序,开始对灵魂的追求。

图片


此时的英雄完成了父亲阶段的任务,在生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们意识到这并不是终极价值,他们想要在内在找到方向与指引,而阿尼玛正是带领他们通过体验强烈情感的方式深入内心寻找答案的媒介。

这个阶段梦的分析、内在工作、积极想象、冥想等都是帮助男人回到内在的方式,这样他才能从内在感觉到人生历程的下一步将怎么走。

如何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或是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找到平衡,是此时的挑战。成功通过这一阶段后,一个男人将建立起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发展出了直觉的功能,能够超越思维和认知,通过心去感觉一些事。无意识就像这个人的私人顾问,他了解了头脑的局限性,他的自我愈发谦卑,他学会了聆听内心的声音。

然而这一阶段的危险在于,当男人把内在的阿尼玛与某个实际的女人捆绑在一起后,会变得执着于必须拥有阿尼玛女人,在心理上失去了稳定性。

他不知道他需要做的是从内心获得阴性能量的心理功能,转而认同了外在阿尼玛的幻象,她所创造出来的错觉如天堂般和谐、极致完美,但现实中没有女人是一直如此的,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投射而已。

现实常见的悲剧是,当男人把灵魂人物投射在某个女人身上,唯有拥有那位承载阿尼玛投射的女人,生命才会变得美好和充实。于是,余生都将在渴望、怀念和绝望中度过。或者他会一次次地在投射与幻灭、以及重新投射与幻灭中鬼打墙似的循环往复,却无法深入心灵深处与自己共处。

英雄要做的,是把阿尼玛从外在客体的联结中分离和释放。只要阿尼玛与某个实际的人联结着,这男人就不可能自由。他需要与自己的灵魂建立直接的联结,体验到阿尼玛是他自身的一部分、是他的深层内在,以及他自己的无意识。如此将使一个男人的生活拥有极大的心灵自由,所以才能以内在自我引领的方式找到自己的道路。

荣格曾说:“阿尼玛一旦摆脱了投射,她便成为他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内在引领。”

图片


第四阶段:实践使命的国王


当一个男人拥有了某种程度的心灵自由,他将进入下一阶段:为集体服务。

在世俗的概念中,国王意味着权力与地位,但在超越性的心理与精神层面,国王是大众的服务者,而他之所以能承担这一责任,是因为他已经完成前面的挑战,超越了仅为自身牟利的狭隘眼界,他要将毕生所获奉献给大众。此时他不再只是那个扮演父亲角色的年轻人,他确实成为了父亲。


在世俗的领域,得到权力的男人是过度成长的孩子,想要拥有权力只是因为欲望和自恋。
但在这一阶段,真正的国王会成为人民的仆人,他的工作是服务,是为子民谋福利,而非统治。

成功到达这个阶段的男性会超越利己的心态,去引领整体集体向前发展与进化,而这一切都不是源于个人的野心。
危险就在于,他是否能以大我的角度实践权力与愿景,所以人生这一阶段所需要的就是使命感与坚定的目标感。

如果男人在此时仍旧迷恋于自我膨胀,将一切都纳入自己的口袋,只为了荣耀自己是多么了不起,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心灵的流放——一种无意义感终将吞噬他的生命。

著名荣格心理学家约翰·毕比在《品德深度心理学》中写道:
“对人类最深的价值和远见的品德整合,是为了集体共同的利益。”

第四阶段需要很强大的能量,就像我们在一位真正的国王身上看到的那样,他必须具有远见,并且能够行使这些远见所需要的权威,同时可以领导自己和他人走向让所有人都受益的道路。

图片


第五阶段:探寻生命意义的智者


什么是我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为什么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当我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我看到什么?在这个地球上,什么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专属于人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BBC的纪录片《宇宙的奇迹》中有一段台词:“宇宙创造人,是为了了解他自己。”而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漫长的反思,才能为自己找到适当的答案。

此时的危险就在于,一个人有可能会陷入全然空无的感觉:我什么都不是,我的一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于对死亡的极度恐惧。

如果我们在前几个阶段已经打好了心灵的基础,那么意味着,这时我们开始把心灵传递到一个更内在的层面,我们不再那样受世俗的外在奖励所激励,而是更容易被我们真正能在死后带走的精神财富所吸引。

老年人的冷静、清醒和相对自由,不受强烈欲望控制的特质将会带来天然的智慧与洞见。这种特质将会成就一位“长者”——要知道大部分人只会成为“老人”,只有极少数能称之为“长者”。

这个阶段你看见的是一位隐退的人,他没有权力,也不想行使权力,他看上去毫无价值。但他却与超越性的存在合而为一,如同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他摆脱了自我的束缚,将自己融化于整体之中,就像一滴水回归了海洋。

图片


要走多少路
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鲍勃迪伦的歌《答案在风中》里有这样的歌词: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
Before we call him a man?
才能称得上男子汉?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安歇?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炮弹要飞多少次,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会永远被禁?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山峰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能回归大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人们要生存多久,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终获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要转过头多少次,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假装他没有看到,
How many ears must one person have,
一个人要多么仔细,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到人们的哭泣?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要夺走多少生命,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知道太多人已死亡?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荡。

愿我们都能以超越世俗的眼界追寻生命的真相,直至在死亡面前无愧于心。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图片
END


杨晞Vera

ISAR认证占星师(2017年获得)

全职心理占星师,若道COAC高阶学员(2012届)

咨询时长已达1000小时

占星咨询微信号:haloace(请注明占星咨询)

微信公众号:verandu


分享到: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