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的弟弟这样描述他:“在奥本海默的眼里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值得为之花时间的,另一类是不值得为之浪费时间的人,哥哥对前一类人非常友好,对后一类人则非常不耐烦。”
而他在求学期间试图用苹果毒死老师的事件,其实并非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而是在被学校发现之后勒令退学,奥本海默的父亲去学校四处求情与游说,才保全了他。后来学校要求他去看心理医生,而他和所有天才一样,提前阅读学习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大部分著作,在咨询中用来挑衅治疗师,最后所有的治疗师都愤然离席。
在这些无懈可击的完美背后,是一个迷失的年轻人,他对自我的认知十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维护自己“天才”的形象。后来他被确诊为抑郁症和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的一种)。
治愈他的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及他在新墨西哥州的旅行。他曾经说,在摇曳的烛光下阅读这本书的经历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之一。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写的就是对自己的自省,对亲情、爱情、对他永远得不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点让奥本海默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圣人或者伟大的天才,他就是一个有很多做不到的事,也有很多令自己羞愧之事的普通人。而诺兰导演则用了一个从新墨西哥旅行切换到奥本海默惊醒去拿回苹果的镜头,描述了旅行对他的治愈。
然而这种治愈也许只是让他从精神疾病中脱困,却并没有真正撼动他的秉性,因为在社会功能恢复之后,他仍旧扮演着自大的天才。
从这个层面说,奥本海默是一个终极浮士德式的人物。在最早的浮士德传说中,这个悲剧角色深深着迷于“骄傲的知识”。他想成为神,想要飞行,想要隐身,想要当全世界的王,最终他的傲慢让他遭到惩罚。如同《圣经》当中最出众的天使路西法,因为自恋膨胀到了极致,想要取代上帝,最后却变成了撒旦。
与魔鬼签订契约,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这让我想起马修·李卡德在《僧侣与哲学家》中写道:
“我一直有很多机会接触许多极有魅力的人士,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天才,但其才华未必使他们在生活中达到人性的完美。具有那么多才华、那么多知识和艺术性的技巧,并不能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位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个混蛋,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可能对自己很不满,一位艺术家可能充满着自恋的骄傲。各种可能,好的坏的,都存在。”
因为在禅修中,某些你过去的业力会以具身痛苦的方式浮现出来。老师说,他制造了原子弹,害死了无数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不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老师也没有提,但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故事。
科技的发展不会放慢脚步,重点在于人类的意识能否同步提升与进化。无论核武器的发明者是谁,它的出现都表明这是人类集体意识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核武器的出现无疑是基于人类的恐惧。
人类的第一次文明进化源自于对火的使用与掌握,接下来的进化指向对爱的力量的掌握。也就是说,人只有真的学会了爱,我们的文明才能真正进入下一个篇章。
在此之前,无论是核武器还是人工智能,这些顶尖的科技领域在人类集体意识未觉醒之前,都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类的意识一直处于目前的进化状态,任何新的发明创造都有可能呈现出破坏性的一面。所以重点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心。
人类需要反思,在拥有高度发达的智力的同时,我们能否承担起相应的伦理责任?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告诉我们,科学家和决策者必须仔细权衡其潜在影响,在推动科技进步之外,强调国际合作和核裁军是核技术平稳运用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应该优先考虑可持续性和全人类的福祉,人们需要持续的对话和合作,确保科技的应用不仅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避免创造新的问题。而这一切的根本,都需要我们从自身内在习得爱与智慧。
实际上,早在两颗原子弹谋杀日本平民之前,奥本海默就忧虑重重,他常常嘴叼烟斗,徘徊在实验大楼间,不停地嘟囔:“那些可怜的人啊!”“我们制造了一样东西,一个已经突然地深深地改变了世界性质的最可怕的武器……一件邪恶的事情。”在与杜鲁门总统的私密会晤中,他坦陈,“我觉得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在这个敏感的生命阶段遭遇如此有影响力的外在事件,毋庸置疑他会陷入异常复杂且深刻的内在挣扎中。
而在当前的时代,因为冥王星的运转进入了它椭圆形轨道的窄边,导致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年危机会加入行进冥王星四分出生星图中冥王星的能量,就好像宇宙在用这样的方式迫使人类意识加速进化一样。集体意识的进化仰赖于每一个个体的意识进化,当我们承担起自身的进化责任时,也是在为集体做贡献。
其实所有人都和奥本海默一样,深受人性阴影面的痛苦,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几乎完全不自知——一听到人性阴影,我们很自然的反应就是排除自己,觉得自己是例外。
别人会自恋,我不会;别人会不理性,我不会;别人会见不得别人好、会自我膨胀、会攻击别人、会操纵别人、会欺骗、会为自己狡辩、会因为私欲背信弃义,我不会。
我们几乎在任何情况里,都觉得自己没有恶意。要是我们真的有点不理性,那也是环境和他人所逼。我们就是这样自我欺骗以维护自我在内心的形象,承认这些阴影相当于在摧毁我们的自恋与自我认知,会让我们内疚、难堪、羞耻……
但早一天认清自己,就多一分勇气战胜自己的阴影面。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事动机,直视自己的黑暗面,体会自己的别扭之处。这会让我们更加智慧与谦逊,并逐渐接受完整的自己,从而尽可能地去除伪善,成为一个高纯度的、真实的自己,这条道路要求我们时刻如履薄冰地对自己诚实。
契科夫曾说:“唯有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样,你才有可能让他们成长。”
她的女儿虽然在小时候得到母亲较多的爱,但是在母亲去世后她无法自理,勉强靠着自己的语言能力找到了联合国的工作,但因父亲的风评问题她失去了这份工作,此后她时常陷入到绝望的情绪,最后在公寓中自杀了。
奥本海默的青年时代,曾着迷于诗人艾略特的诗集《荒原》,在电影开头,在所有故事开始之前,诺兰专门给了《荒原》一个特写镜头。《荒原》中有首名为《空心人》的诗,诗的结尾一再重复,像是呓语,但也很像草草为众生写下的结局——
世界就这样告终
世界就这样告终
世界就这样告终
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杨晞Vera ISAR认证占星师(2017年获得) 全职心理占星师,若道COAC高阶学员(2012届) 咨询时长已达1000小时 占星咨询微信号:haloace(请注明占星咨询) 微信公众号:ver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