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奥本海默》丨“与魔鬼签订契约,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2023-09-13 09:52:57)
作者:杨浠Vera
编辑/玫瑰 封面/书君 图片/网络


电影《奥本海默》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舍温所著的《美国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的胜与悲》,该书曾获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这是诺兰第一次拍摄人物传记片,也是他首次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剧本创作。那么,占星学角度如何解构这部电影呢?一起来看看吧。


毁灭感与性兴奋




图片
 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图片

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奥本海默真实的人生里,这段话都是他的功勋章,墓志铭。

电影中这段话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琼和奥本海默做爱时,琼拿着《薄伽梵歌》让奥本海默读这段话;另一次是在原子弹试暴成功的那一刻,奥本海默脑海中响起这段话。这其中有一处精妙的声音设计——原子弹试暴成功的那一刻,寂静中,做爱的喘息声持续了长达一分钟,然后才是这句独白。

原子弹爆炸带来的毁灭感与动物本能的性兴奋是一样,这两者都由冥王星象征。

在诺兰的电影中无数次出现与时间、恐惧、毁灭性的破坏相关的主题,拍摄《小丑》时诺兰曾说,小丑是所有反派中,自己最惧怕的角色,“这(没来由的破坏欲)是非常真实的人性本质驱力,但我没有这种驱力,我害怕它出现在我的心里。我害怕人性本质的这一面。”

但诺兰对奥本海默的描述却是:“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所有的负面后果,但他没有选择。”奥本海默真的没有选择吗?亦或者,最初他只是无法拒绝这本能毁灭欲的诱惑……

图片

道德与罪恶




后来奥本海默在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两年之后的一段演讲中说道:“在用粗俗、幽默、夸张都不能完全消减的意义上,物理学家已经知晓了罪恶,而这份知识是他们不能失去的。”奥本海默的余生,在22万亡灵的伤痛和嚎哭、前途难测的人类命运一刻不停地折磨着他。

在这之后,奥本海默经历的巨大痛苦深深吸引着诺兰,他在这部电影中用了奥本海默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手法,他说:“我想要大家置身于他的头脑,活在他的思想中,一同去经历那些不可思议的历史时刻和不可调和的道德困境。”

这真的是道德困境吗?

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切行为的基石,我们的认知和观念是我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与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的关键,它们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力。

佛陀说:“没有什么因素,比邪见引生不善心更须负起责任;也没有什么因素,比正见更有助于善心的生起。” 佛陀又说:“没有什么因素,比邪见造成有情的苦难更须负起责任;也没有什么因素,比正见更有能力促进有情的利益。”(《增支部》1:16.2)

这里我并没有想要倡导任何宗教的意图,但佛陀所说的话,是我们值得去聆听和思考的。

佛陀将“正见”分为“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世间正见”意味着:正确掌握业的法则——“有情是他们自己行为的拥有者,是他们行为的继承者;他们从他们的行为出生,为他们的行为所缚,并且也为他们的行为所支持。无论他们做了什么行为,善或恶,他们都将是这些行为的继承人。”(《增支部》3:33;《佛陀的话》,页19)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如果我们想要活得幸福,就不要带来伤害。带来伤害的行为,必然会带来自身的痛苦。

图片

与魔鬼签订契约




这部电影的原作《奥本海默传 : “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一书中,详尽地描绘了他是怎样一位幸运的天才:出生在非常富裕的犹太家庭,家里有毕加索、梵高、雷阿诺的数幅原作,6岁奥本海默就会说拉丁语与希腊语,高中毕业时所有功课全A,从小跳级,23岁就博士毕业。

奥本海默的弟弟这样描述他:“在奥本海默的眼里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值得为之花时间的,另一类是不值得为之浪费时间的人,哥哥对前一类人非常友好,对后一类人则非常不耐烦。”

而他在求学期间试图用苹果毒死老师的事件,其实并非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而是在被学校发现之后勒令退学,奥本海默的父亲去学校四处求情与游说,才保全了他。后来学校要求他去看心理医生,而他和所有天才一样,提前阅读学习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大部分著作,在咨询中用来挑衅治疗师,最后所有的治疗师都愤然离席。

在这些无懈可击的完美背后,是一个迷失的年轻人,他对自我的认知十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维护自己“天才”的形象。后来他被确诊为抑郁症和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的一种)。

治愈他的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及他在新墨西哥州的旅行。他曾经说,在摇曳的烛光下阅读这本书的经历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之一。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写的就是对自己的自省,对亲情、爱情、对他永远得不到的一些东西,这一点让奥本海默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圣人或者伟大的天才,他就是一个有很多做不到的事,也有很多令自己羞愧之事的普通人。而诺兰导演则用了一个从新墨西哥旅行切换到奥本海默惊醒去拿回苹果的镜头,描述了旅行对他的治愈。

然而这种治愈也许只是让他从精神疾病中脱困,却并没有真正撼动他的秉性,因为在社会功能恢复之后,他仍旧扮演着自大的天才。

图片

从这个层面说,奥本海默是一个终极浮士德式的人物。在最早的浮士德传说中,这个悲剧角色深深着迷于“骄傲的知识”。他想成为神,想要飞行,想要隐身,想要当全世界的王,最终他的傲慢让他遭到惩罚。如同《圣经》当中最出众的天使路西法,因为自恋膨胀到了极致,想要取代上帝,最后却变成了撒旦。

与魔鬼签订契约,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这让我想起马修·李卡德在《僧侣与哲学家》中写道:

“我一直有很多机会接触许多极有魅力的人士,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天才,但其才华未必使他们在生活中达到人性的完美。具有那么多才华、那么多知识和艺术性的技巧,并不能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位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个混蛋,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可能对自己很不满,一位艺术家可能充满着自恋的骄傲。各种可能,好的坏的,都存在。”

毁灭者终将被反噬




电影中,在广岛投放原子弹成功的庆祝活动上,人群的欢呼和掌声忽然变成一声凄厉的惨叫,奥本海默走出大厅,先是看到一对拥吻的情侣(二战时著名的摄影作品胜利之吻),然后是抱着小孩的一家人,最后是呕吐的人——这一切的最后使奥本海默感到恶心与厌恶。

导演诺兰在其中加入了由他女儿亲自饰演的一个皮肤被炸弹烧毁的人脸,诺兰说:“我不想分析我为什么这么做,但重点在于,如果你创造了终极的破坏武器,它也会摧毁你身边亲近的人。这是我体现这一点的方式,对我来说这是最强烈的表达方式。”

在我上内观禅修的课程中,有一天晚上葛印卡老师的开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他的老师,也就是乌巴庆老师教导禅修期间,有一个从美国来的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来参加禅修课程,这位科学家在自己的禅房内痛苦至极,他头朝下肩膀立在地上,浑身抽动,就像鬼上身一样可怕。

因为在禅修中,某些你过去的业力会以具身痛苦的方式浮现出来。老师说,他制造了原子弹,害死了无数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体验。
我不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老师也没有提,但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故事。

图片

科技与人性的博弈




核武器对人类世界的影响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有人说正因为核武器的发明才形成了大国之间的制衡,导致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整体的和平趋势。无论事实是否如此,曾有22万血肉之躯因此丧命的事实都无法被忽视。

科技的发展不会放慢脚步,重点在于人类的意识能否同步提升与进化。无论核武器的发明者是谁,它的出现都表明这是人类集体意识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核武器的出现无疑是基于人类的恐惧。

人类的第一次文明进化源自于对火的使用与掌握,接下来的进化指向对爱的力量的掌握。也就是说,人只有真的学会了爱,我们的文明才能真正进入下一个篇章。

在此之前,无论是核武器还是人工智能,这些顶尖的科技领域在人类集体意识未觉醒之前,都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类的意识一直处于目前的进化状态,任何新的发明创造都有可能呈现出破坏性的一面。所以重点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心。

人类需要反思,在拥有高度发达的智力的同时,我们能否承担起相应的伦理责任?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告诉我们,科学家和决策者必须仔细权衡其潜在影响,在推动科技进步之外,强调国际合作和核裁军是核技术平稳运用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应该优先考虑可持续性和全人类的福祉,人们需要持续的对话和合作,确保科技的应用不仅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避免创造新的问题。而这一切的根本,都需要我们从自身内在习得爱与智慧。

图片

奥本海默的中年危机




奥本海默在参与原子弹制造期间刚好呼应着他的中年危机,行进海王星四分他出生星图中的海王星,行进天王星对分他出生星图中的天王星。

实际上,早在两颗原子弹谋杀日本平民之前,奥本海默就忧虑重重,他常常嘴叼烟斗,徘徊在实验大楼间,不停地嘟囔:“那些可怜的人啊!”“我们制造了一样东西,一个已经突然地深深地改变了世界性质的最可怕的武器……一件邪恶的事情。”在与杜鲁门总统的私密会晤中,他坦陈,“我觉得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在这个敏感的生命阶段遭遇如此有影响力的外在事件,毋庸置疑他会陷入异常复杂且深刻的内在挣扎中。

而在当前的时代,因为冥王星的运转进入了它椭圆形轨道的窄边,导致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年危机会加入行进冥王星四分出生星图中冥王星的能量,就好像宇宙在用这样的方式迫使人类意识加速进化一样。集体意识的进化仰赖于每一个个体的意识进化,当我们承担起自身的进化责任时,也是在为集体做贡献。

其实所有人都和奥本海默一样,深受人性阴影面的痛苦,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几乎完全不自知——一听到人性阴影,我们很自然的反应就是排除自己,觉得自己是例外。

别人会自恋,我不会;别人会不理性,我不会;别人会见不得别人好、会自我膨胀、会攻击别人、会操纵别人、会欺骗、会为自己狡辩、会因为私欲背信弃义,我不会。

我们几乎在任何情况里,都觉得自己没有恶意。要是我们真的有点不理性,那也是环境和他人所逼。我们就是这样自我欺骗以维护自我在内心的形象,承认这些阴影相当于在摧毁我们的自恋与自我认知,会让我们内疚、难堪、羞耻……

但早一天认清自己,就多一分勇气战胜自己的阴影面。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事动机,直视自己的黑暗面,体会自己的别扭之处。这会让我们更加智慧与谦逊,并逐渐接受完整的自己,从而尽可能地去除伪善,成为一个高纯度的、真实的自己,这条道路要求我们时刻如履薄冰地对自己诚实。

契科夫曾说:
“唯有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样,你才有可能让他们成长。”

图片

凄凉的晚年




晚年的奥本海默患上了癌症,60多岁时在痛苦和噩梦中离世。他的妻子没过几年也跟着离世。他的两个孩子,男孩皮特在小时候就很少感受到父母的爱,成年后没多久父母就去世了,最后他在父亲留给他的乡间小屋中过完了一生。

她的女儿虽然在小时候得到母亲较多的爱,但是在母亲去世后她无法自理,勉强靠着自己的语言能力找到了联合国的工作,但因父亲的风评问题她失去了这份工作,此后她时常陷入到绝望的情绪,最后在公寓中自杀了。

《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最让奥本海默触动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对自己给他人所造成的痛苦的冷漠是残忍的终极表现。”而传记最后写道:“罗伯特敏锐地意识到他所造成的他人的痛苦,但是他没有让自己屈服于内疚。他将接受那份责任,他从未拒绝他的责任。”

也许仅出于此,他仍旧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荒原》

奥本海默的青年时代,曾着迷于诗人艾略特的诗集《荒原》,在电影开头,在所有故事开始之前,诺兰专门给了《荒原》一个特写镜头。《荒原》中有首名为《空心人》的诗,诗的结尾一再重复,像是呓语,但也很像草草为众生写下的结局——

世界就这样告终

世界就这样告终

世界就这样告终

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参考资料:
· 《诺兰变奏曲》,汤姆·肖恩,野人出版社(台),2021.3
· 《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凯·伯德,马丁·J.舍温,中信出版社,2023.8
· 《荒原》T.S.艾略特,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7
· 《人物》诺兰专访,2023.9
· 播客机核游戏频道,《看懂奥本海默》,2023.9
· 《八正道—趋向苦灭的道路》菩提比丘,香光书乡,2010.1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欢迎转发,反对抄袭。

图片
END


杨晞Vera

ISAR认证占星师(2017年获得)

全职心理占星师,若道COAC高阶学员(2012届)

咨询时长已达1000小时

占星咨询微信号:haloace(请注明占星咨询)

微信公众号:verandu



分享到:
  宇宙天气 更多>>
  近期课程 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