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渴望爱,但爱而不得是世间常态。久而久之,也许你会怀疑,我们到底是不是需要一个伴侣,上演一场又一场剧情?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永恒的问题吧。
前些天听一档播客,两位主播一致发现“会爱的人怎么那么少”。是啊,为什么?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直至人生的某个阶段,因为不会爱和不懂爱而导致巨大的情感痛苦后,人们又用更加不健康的防御模式去应对爱,直到生命终结也进步寥寥。
但为什么不直接去学习爱,却总是用不健康的代偿去填补黑洞呢?
学会爱与了解自己是无法分割的——它们总是同时出现,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就越是懂得怎样去爱。此外,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你无法给予别人你没有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也就无从谈起给予爱。
病态的爱源自一个错误的起点:试图从外界获取爱。观察一下身边的病态情感依赖者就会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一直都在别人身上,他们不问自己对这些人有什么感觉,只想获取对方的关注与爱慕,他们只会把自己想要的东西给对方,从不想知道对方真正需要什么。
如果失去这份爱、这份认可,如果对方的目光从他身上移开,他会崩溃,然后迅速寻找并取悦新的对象,他们无法独处。
由于缺乏应有的自我关注,这些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是谁,他们把自己和自己真实的个性、真实身份割裂开来,因为所有的呈现,都是为了获得外界的爱,以至于活着的原动力从本该是核心自我的内在,变成了“怎样能让别人喜欢我”的外在。
奇妙的是,这样的人会逐渐从讨好别人变为吞噬别人。他会想要接管另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决定、态度、发展、幸福或命运,扮演一种“拯救者”的角色,但这个拯救者从不听你的、不考虑你的话、你的观点、更不考虑你的情绪。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个人是“空心人”,TA没有自己,所以需要吞噬和吸食他者,来填满自己,获得存在感与短暂的安慰。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倾向,只是严重性的差异而已。
我们很少会因一个人的本性而去爱,而是因其能代表什么。伴侣会提供“安全价值”、“情绪价值”、“物质价值”等等,这类想法被深深地埋藏在集体无意识中。被爱的不是那个人,而是TA带来的东西——保证我们自己不会孤独的力量。
我们只是在寻找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而所谓“比较成熟”的爱,其实是双方都意识到,在这场“爱的交易”中,最好的方式是为彼此提供等价物。
如果有更好的可能性,一定是你先清晰笃定地回答了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想要一段关系?”
如果答案是为了结束寂寞、填补空虚、让自己觉得被爱、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终止压抑、改善性生活、忘掉先前的关系、消除烦闷……那么你能做到的最好,也许就是维系上一阶段——“公平的爱的交易”即可。
但如果你的答案是:为了建构、确定和经验你的真实身份,活出最高阶版本的自己,实践对自己最有益的决定。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灯塔。关系的目的和意义?为了让涉及其中的每个人得到自我进化,而这也是我们每个个体自身的生命意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没想明白,人真的必须要有一段亲密关系吗?
《与神对话》的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写到:“唯有在关系中,你才能迅捷地、坚决地、纯粹地创造、表达和经验自己。实际上,如果缺乏关系,你根本无法这么做。”
当我们把目标和次序理顺之后,一切就清晰了起来。
起点在于意识的觉醒——对于自我成长的渴望,以及认识到外在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目标。不管你是想要获得社会地位、成就、金钱、美貌,还是想有一份理想的关系,这些都是短暂、不可控且无法给你带来永恒的力量来源,唯一值得你投入时间与精力的,只有你的心性。
第一步就是了解真实的自我,走出虚假自体和角色。我们需要要问自己几个基本问题:“我是谁”“在我的生活中什么对我来说很重要”,以及“我想要什么”。这也许会让你质疑自己,看到自己可能是无知的,并承认自己已经疏远了自己,但这是逐渐恢复个人力量和自由意志的第一步。
我们会看到自己曾经是如何忽略自己、背离自己,通过占有他人来填满自己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内在有一个巨大的空洞,里面藏着创伤、痛苦、空虚、孤独、无所适从、无依无侍。
我们会发现所有对他人的依赖和占有,都是为了回避内在难以承受的痛苦。真相是不依不饶的,我们必须学会面对自己,并与所有这些不适的感受相处。一旦接受了这些情绪与感受,我们将更容易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最终获得我们真正想要的——就像找到一位失散多年的挚友一样再次认识自己。
重点在于不从当下的任何感受中逃开,去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至关重要。如此我们才能学会更尊重自己,继而尊重他人,以及各自的边界。
重新定义自己、清晰地描述自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根本性的进步。随着对自己越来多的了解与重视,就会以一种清醒又平和的态度展现我们本来的样子。越了解自己,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渴望什么、希望什么,我们受他人的影响也越小。这将使我们免除很多负罪感——那种曾在内心隐晦角落深知自己在浪费生命的内疚。
最后你发现一个底层真相:我们并不需要某个特别的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活得很好。
了解自己、对自己诚实、做真实的自己的结果,就是清晰的个人边界的建立。
从心理学的角度,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完成与内在父母的分离,这种未分化的状态在成年后就体现在必须要通过关系、获得外界的认同才能获得满足。只有当一个人成功完成分离,他才能更好地去爱。
这种分离并非没有痛苦,但它能让人学习如何体验孤独。当一个人能够与自己独处,自尊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他能够做自己的“父亲”与“母亲”,并在自我养育中获得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有效的界线时,他就能成为了一个既独立又与他人相连的个体,他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也正因如此,他开始能对其他人产生真实的爱。
而个体真正的内在力量在于放弃权力和尊重他人。除了弥补自卑与匮乏,我们要权力有何用呢?正如荣格所说,“权力在的地方,爱就消失了。”保罗·瓦莱里说:“领导者是一个需要他人的人。”
放弃对他人的控制意味着可以拒绝提供某项帮助或参与别人的事情,我们可以说“不”,以及对自己说,“这与我无关,我不想卷进去。”放弃控制,就意味着在对方对我们无所求时脱离他们的生活,以及停止孜孜不倦地寻求认可或感激,从依赖与共生关系中离开。
萨特曾说:“我们注定是自由的。”
这会让你不再像一个成年婴儿一样嗷嗷待哺等着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样,你自然可以学会不去满足他人越界的要求。而这种拒绝可以是出于真正的爱:当你拒绝为他人负责时,相当于在对他说:“你有能力为自己负责。”
你变得能够忍受需求不总是会得到满足或延迟;可以接受自己会令人失望、不高兴、不被爱,且不会因此觉得被抛弃,因为这是事实:没有人能抛弃你——甚至我认为抛弃这个词就不应该出现在成年人的关系中。
你会给自己犯错的权利;相信自己;倾听自己的情绪,理解它们背后代表的东西;愿意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不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外界;在造成伤害时可以真诚地道歉与弥补过错;知道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并偶尔测试自己的极限。
如此,你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给予其他人自由来做他们自己;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他人;关心他们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如果他人请求帮助,你会做出适当的回应;保护自己的边界,并尊重他人的边界;当你愿意给予时,是纯粹出于自愿而非希望得到回报……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我们学会自爱,才能爱他的原因。
真实的相遇意味着放弃诱惑与顺从,放弃对对方的控制和“利用”。放弃诱惑是因为知道自己是有诱惑力的;放弃顺从就是拒绝对方对自己任何形式的夺权,拒绝被操纵、利用。
真实的相遇是冒险暴露自己,展示自己的本性,接受不被“认可”或“喜欢”,因为这只代表你不是对方的菜而已。真实的相遇也意味着想要倾听,对面前的人和构成他的一切感到好奇。
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给自己和对方更多的时间,这是我们能给对方和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给爱最好的礼物。此外,我们也要确定自己有不爱的自由,如果你无法说“不”,那么你的“是”也并没有分量。
经典之作《爱的艺术》里写到,当“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颠倒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时,爱就变质了。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首发于若道平台,欢迎转发,反对抄袭。友号转载请申请白名单。
杨晞Vera ISAR认证占星师(2017年获得) 全职心理占星师,若道COAC高阶学员(2012届) 咨询时长已达1000小时 占星咨询微信号:haloace(请注明占星咨询) 微信公众号:verandu